商品售后服务网

不该只有施正荣的忏悔
[发布时间:2013-03-28 09:18:43 点击率:]

 谁能料到,仅仅8年,被寄予了发展中国新能源厚望的“光伏大王”、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就从天堂跌入地狱。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3月20日对无锡尚德宣布实施破产重整。施正荣曾预测,“2010年后中国光伏业将重新洗牌”。如今,首当其冲的却是他自己先被淘汰出局。

  从现象上看,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导致尚德破产,但把中国产品的命运与海外市场捆绑在一块,本身就埋下隐患。但就施正荣来说,在“老大心态”驱使下,盲目扩张企业规模,从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3年内,尚德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攀升至1000兆瓦,2012年又达到2500兆瓦,一跃而成全球第一。而在此期间,施正荣又有几次重大投资失误:先是在成都启动的碲化镉薄膜电池项目半途而废,后又在上海投入3亿美元建造50MW非晶硅薄膜电池工厂打了水漂,再后来与美国MEMC公司的长期合同违约损失2.12亿美元,而耗资1.07亿美元收购日本MSK公司股权后并未赚到钱。尚德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最终栽倒在市场陷阱中。

  在光伏产业概念化炒作之下,有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项目,加上中国光伏第一品牌的名号,尚德资产负债率已超过81%,银行方面却浑然不觉尚德光鲜外表下潜藏的危机,仍一个劲地贷款给尚德。所以,尚德破产,银行需要忏悔。

  而更应当忏悔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身影在整个光伏产业的兴衰过程中不断晃动,不但一手将这个行业捧大,更给予该产业各种特殊的政策优惠,在其产能过剩时又没能及时合理引导,反而继续怂恿其扩张,并提供各种支持。政府往往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而是主导产业发展。用“烈火烹油”来形容当初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不为过。2011年以来,多晶硅电池企业陷入全面停产状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这既是市场性过剩,又是体制性过剩。如果政府的“手”不加节制,不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不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体制改革,尚德危局就不会是个案。

  施正荣已经倒下,但尚德的学费不能白付,企业、地方政府、银行都该从各自的忏悔中悟出些道理来。假如能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理性善待光伏等朝阳产业乃至中国制造,太阳照样还会露出灿烂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