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7月11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2014年年会在贵阳市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会议期 间,2000余名海内外嘉宾在40场主题论坛上,从经济、社会、人文、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企业家 们也以特别的视角和积极的态度,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
“贵阳共识”达成 企业家精神推动绿色NGO发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12日闭幕。会议通过的“2014贵阳共识”呼吁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7 月11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在贵阳市举行。会议期间,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人以及企业家、知名专家和大 学校长等2000余名海内外嘉宾与会,在40场主题论坛上,有关专家、学者等从经济、社会、人文、教育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 前瞻性、引领性成果。
与会者认为,绿色梦想不只是中国的,更是全球的;不只是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不只是未来时,更是现在进行时。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共赢,关键是要有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思路。
与 会者一致认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在生产方式、新在消费模式,更新在科学技术、新在体制机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 修复的平衡,坚持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的平衡,坚持明确各自责任与加强合作的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丽家园。
与 会者共同呼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也孕育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联合国正在制定2015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将为生态文明 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各方应以对人类共同负责和人类间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宗旨,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引领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和 绿色消费的发展,实现各国绿色发展,携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本次年会主题为“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与路径选择”。
论坛期间,7月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NGO企业圆桌会”分论坛举行。来自企业、NGO、媒体的代表坦诚深入地交流了各自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论坛围绕“如何以企业家精神推动绿色NGO发展”、“绿色NGO作为社会企业如何如何通过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NGO如何与相关产业和城市的企业家进行合作”三个话题展开讨论。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气候组织中国总裁吴昌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SK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孙子强,《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等嘉宾出席。
论坛主持人,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认为,自由度更高的圆桌会形式可以让企业家和NGO代表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虽然针锋相对,但可以谈出真知灼见。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NGO希望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生态效益,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与NGO合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进程。
丹佛斯中国副总裁车巍认为,企业承担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毋庸质疑,但企业会有选择地开展公益实践,在与政府、社会合作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考量,更多时候会选择有较强执行力的NGO合作。
NGO代表与企业家在论坛上存在一些分歧,但对以企业家精神推动绿色NGO发展却是态度一致。嘉宾们希望以后多加强换位沟通,增强理解,求同存异,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会嘉宾参观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
“绿色制程绿色装,山垭清凉数据仓;建筑开新微能耗,环保创富贵安康。”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期间,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项目揭幕,成为参会嘉宾穿梭于各大论坛之余的必选参观之地。
从 国家政要到专家学者、从业界精英到国内外媒体,走进园区的嘉宾们无不赞叹其绽放之美——效率之美,园区一期项目从设计规划到建成投产仅用了半年时间;绿色 之美,依山就势、节能环保的崭新厂房拔地而起;智慧之美,全球领先、颠覆革新的“贵州造”富士康技术和产品汇聚于此。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泥泞土地,四周荒草丛生;半年后,三座现代化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的建设,创下富士康项目在全国各地推进速度之最,也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贵州速度”。
“富 士康遍布全球的园区,建设都以又快又好著称,没想到在贵州的项目居然还能更快,创下很难超越的新纪录。”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股东,田女士受邀参加本次年 会,并专程赶到第四代产业园参观,“眼见为实,在贵州的第四代产业园一开始就打了个‘漂亮仗’,我们股东对富士康有信心、对贵州也有信心。”
“这 里不像工厂,更像公园。”园区的建设速度鼓舞人心,而它的美丽和绿色则让参加本次年会绿色城镇化分论坛的建筑领域专家们过目难忘,“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在规 划设计上,采用国际最新的绿色建筑理念,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人文风情,以及绿色建筑、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等绿色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做到保持 原貌、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不产生废水、废气的定量点胶手机壳,具有环保易洁功能的水面镜,节能照明、环境监控、安全监控三位一体的 智能路灯,无毒、完全可降解的玉米秸秆造餐具,三秒钟快速检测农药及塑化剂的行动式大气质谱仪……园区展厅内陈列和演示着富士康研发设计的各类高科技产 品,让见多识广的国内外媒体记者们应接不暇。“富士康研发的碳纳米管触摸屏将会在贵州园区生产,契合这个园区绿色制造的理念。”华尔街日报记者陆咏诗十分 关注富士康研发和自动化方面的问题,“大量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全自动化设备的运用,对贵州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边建厂房、一边安装生产线、一边生产产品,富士康将“快”、“新”、“绿”的理念融入园区建设的全过程。用不了多久,“贵州造”的智能手机、纳米触摸屏、云服务器、存储设备等“零污染”的绿色产品将进入千家万户。
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市场广阔 中国成为“领头羊”
“中 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大幅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使可再生能源由贵族能源向平民能源过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 任李俊峰说,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现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为10-12美分,而20年前差不多是1美元,中国把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了六分之一。
刚 刚结束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来自联合国、世界自然资金会、亚洲开发银行、NGO组织等专家学者认为,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市场前景 广阔,在相关贸易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中,中国起到了领头羊作用,中国的生产技术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
南南合作是全球发展中国家间就知识、经验、政策、技术和资源等发展方案进行分享交流的合作机制。
“在 中国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可再生能源贸易增长速度超出了全球贸易的增速。2013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新增太阳能板安装量的三分之一。”国家环境保 护部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工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说,中国—“南南”可再生能源贸易及技术合作,为扩大贫困地区的能源供应作出贡献。
据 了解,中国、东亚、东南亚主导着南南可再生能源贸易。中国2009至2013年之间向非洲国家出口了价值8.69亿美元的太阳能光板,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了 南非。与此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每年还为“南方国家”培养上千名技术、管理人才。 “中国与非洲可再生能源合作潜力巨大,据估算,大概有1.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中国准备和联合国在非洲建450个小电站,在14个国家兴建风电,在安哥拉 兴建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可用非洲一句谚语表达,“一个人独行可以走得很快,几个人共行才能走得 远。”
周国梅表示,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6月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预计,2010年至2020年,全球“低碳和能效技术领域”市场将增长三倍;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直接和间接就业的人口将达到2000万,特别是在与太阳能和风能相关的制造和服务领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曾指出,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预计到2020年,仅太阳能板一类的环境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9万亿美元。
金 融人士认为,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市场前景广阔,许多银行已经把绿色信贷业务主要投向了新兴市场国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迎来绿色金融助推可再 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机。“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提供2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投资,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工作。”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 说,未来几年将提高到23亿美元。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执行官卢思聘等专家认为,近年来,虽然“南南合作”在调整世界能源结构、贡献 全球生态安全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推动“人人共享可再生能源”计划,单靠一国一己之力远远不够,需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机构等多方通力合作,需 要各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融资、政策支持等方面达成共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别代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代表诺德厚说,目前,全球有12亿以上的人口不能获得足够的电力,大概有800万以上的人口靠古老的生物能源取暖和做饭,只有不断排除资金、技术转让、 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障碍,世界人民才能公平、均衡地共享可再生能源的福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对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给予资金支持。
上一主题:中资企业助推中巴关系发展
下一主题:肥矿集团打响老区新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