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他随时不忘传播竹编艺术。除了在竹编技艺上传、帮、带,在他外出参加各种会议时,总是随身携带着他亲自编撰的“中国竹编博物馆系列丛书”,凡是对竹编技艺感兴趣的朋友他都乐意赠送他这些满载着竹编文化的书籍。他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扩大竹编产业影响力,传播古老的竹编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竹编、参与竹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这次,记者就获赠了陈大师的两本新书。一本是他的作品集《中国竹编艺术——云华竹编精品》,还有一本是为“纪念南城竹编培训建校三十周年”而出的《我们的三十年》。
2013年12月出版的《云华竹编精品》是一部浓缩的竹编技艺精华,收录了竹编工艺、技法以及平面主编中的优秀作品,陈云华将之汇集成册放到中国竹编博物馆,以史存世。
20世纪80年代,陈云华用竹丝编织的第一幅名人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开创了用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把竹编和文化紧密地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拿教授说他“创造了竹编史上的奇迹”。
21世纪,青神“云华竹编”已发展成四川眉山青神的农业支柱产业。眉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5年将竹编产业发展成100亿的产业链。
2013年12月11日,陈云华的彩色竹编精品《苦乐清凉》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竹编画屏《中国百帝图》由竹编大师陈云华设计,同最优秀的竹编技师经300日的艰辛编制而成,精致之至,成空前稀世珍品。
《我们的三十年》2014年7月14日出版,记录了陈云华的南城竹编培训学校走过的30年历程。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评价青神竹编培训学校说:“她是:职业教育的先锋,脱贫致富的的产业,非遗文化的瑰宝,观光旅游的名片,民间外交的使者。”
1984年7月14日,陈云华在青神的南城农校举办第一期竹编培训班,那时他36岁。3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云华用他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的普通话说:“那时我刚从小学调任南城成教专干,又正值中国经济转型初期,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空闲出来需要找钱致富。在青神南城只有皮鞋、打火机作坊的“工业”时代,我决定在农校办竹编培训班。”这一干就是30年。
现在的青神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公司+科研+农户+基地+商场+旅游”的经营路子。由公司出面接订单,与客户商定价格、产品标准,再由公司组织技师对农户进行标准化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生产,农户领取竹编生产任务,产品合格一件验收一件,公司在客户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货。
陈云华亲手打造的“中国竹艺城”现已名振海内外,陈云华本人也从一穷二白到拥有2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还带动了3000多农户、5000多人从事竹编产业。他们的销售市场从国内拓展到美、英、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陈云华本人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竹编工艺大师”的称号,应邀出访东南亚、欧美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手记
0 记者 王萍 报道
陈云华的竹编之路充满坎坷。1948年,陈云华出生于青神县南城乡三村翠竹扶疏的贫困农民家庭。父亲的早逝使家庭生活进一步拮据,两间破茅草屋、一张旧床和拼成的饭桌以及多病瘦弱的母亲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目光,成了陈云华对苦难岁月的全部记忆。
“中国竹编工艺大师”
经历50载沉浮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对竹编感兴趣的?
陈云华:我的家乡翠竹密布,自古以来就盛产竹器。开门见竹,我自幼在竹林下打滚玩耍。说起对竹编的兴趣,可以说是源自于祖父的耳濡目染。我的祖父是全村有名的篾匠。很小的时候,我就像“跟屁虫”似的看爷爷打晒垫、编竹筐。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尝试竹编的?
陈云华:5岁的时候。在我五岁那年,编成的小背篓让爷爷惊喜不已。爷爷见我聪明过人,就开始手把手教我编竹编,希望我能继承他的衣钵,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爷爷的带领下,我对竹编开始产生浓厚兴趣,长到7、8岁时,我的天赋进一步显露出来,爷爷觉得我秉性极强,竹艺甚至超过了他老人家。因为我编的背篓、水瓶套在集市上竟比爷爷编制的首先出手。
记者:那你长大后就顺其自然地当起了篾匠?
陈云华:1962年我就离开学校了,因为家庭贫困。虽然我学业优秀,但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含泪离开了仅念了一年的初中校园,进深山老林打柴,学打铁,走街串巷当补鞋匠,替人盖房。七十二行,行行谋生的路我都试过,唯独竹编,总是让我爱不释手。经过几年编竹器卖竹器的磨炼,我很快操练成了远近闻名的“陈篾匠”。
记者:那时候就你一个人“单操”?什么时候开始做大的?
陈云华:1968年我招募了村上的30多名能工巧匠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尽管所编的产品销往美国,但我们只能挣工分,所赚得的钱为村上买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这种紧张劳累又其乐无穷的劳动,一直持续到1973年。期间,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全县30余种竹资源进行了调查,买了相机,拍摄了上千幅照片,还遍访了著名蔑匠,学习和钻研磨刀、用刀、选竹、划篾、启篾、染色的技巧。苦练几年,竹编技术越发精湛,成了县里的竹编“名匠”。我的绝活是:可以将一片篾条剥成24层“纱”。
不久,青神县外贸公司成立,因要出口大量的竹编、食品托盘,拟在全县征集能工巧匠。我得到消息立即行动起来,在一天之内,从选竹、划篾开始,一口气编了8个形式各不一样的成品并送到了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对我高超的技巧赞不绝口,一时间,名声大噪。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门下拜师学艺。
记者:从那时候就开始培训学员了?
陈云华:早在1975年,我从培训班结业后,就被南城乡选为成人教育老师,主讲竹编技艺。30年来,我培训了5700多名学员,优秀的竹编师就有160多人。
记者:这么说,你的竹编之路还是挺顺利的。
陈云华:1984年我把竹编培训班的骨干召集起来,办起了中岩竹编工艺厂,主攻中、高、精档竹编工艺品。正当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意外的大火把我们师徒的全部心血付之一炬。120多名学员也走得寥寥无几。这场火灾,使还在摇篮中的竹编厂几乎一蹶不振。
记者:您是怎么挺过来的?
陈云华:面对大火的洗礼,我在心里默诵着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顽强地从废墟中站起来,继续竹编生涯的搏击和奋斗。十多年的锤炼和阅历的丰富,我终于明白,青神竹编虽有悠久历史,如果不改革不创新,只停留于实用型层次势必被日益发展的化塑产品代替。空有丰富的竹资源,等于捧着金碗挨饿。时代在前进,竹编制品的发展必须加重文化艺术含量,才能成为兼观赏、实用又具有高品味文化内含的艺术品,从而获取常人难以企及的高附加值。灵感一至,柳暗花明。我就开始创新产品,改革工艺,主攻适合旅游市场的平面编织。不断地吸取古今竹篾艺人的精华,借鉴木刻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名人书画、名胜风景、碑贴移植到平面竹编上。同时,把平面竹编由单一记扇面、餐席引入中堂、挂屏、对联、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山水画图。经过巧手用竹一编,简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此,我们的竹编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在我不懈追求的梦里,竹是五彩缤纷的丝线,可以织出绚丽的图景,竹是变幻莫测的魔方,可以造就艺术的王宫,透过色彩斑斓的竹编,我终于看到了一个诱人的世界,我要进入这个世界。
今天回头看过去,当我被国际竹篾组织称为“中国竹编工艺大师”时,我已经在竹编世界里闯荡了近50年。
“第一桶”金开启致富梦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竹编这个市场很大?
陈云华:1985年,当我亲手编制的徐悲鸿名画“八骏图”竹编以1000元的价格卖出后,我发现了竹编潜在的巨大市场。
第二年,当我和徒弟共同完成的苏东坡的名著“赤壁怀古”竹编在三苏祠被一美国游客以重金购去时,加快了中岩竹编厂的发展步伐。而真正让我们脱颖而出的,是在台湾展出时,卖了48000美元的竹编《中国百帝图》。
记者:说说那时候的情景。
陈云华:那是1991年夏天,应港、澳、台民间艺术团邀请,祖国大陆的面塑、剪纸、糖巴和竹编民间艺术的代表前往交流。我以竹编工艺唯一代表的身份前往。此行时间安排是每地7天。
我随身携带的行李不多,但有一只密码箱却紧紧握在手中,令同行的人大为好奇。
到达下榻的驻地,我密码箱中的底牌才亮了出来,3.5公斤表演用的竹篾丝和一幅我和几名徒弟用了一年多时间编成的“中华百帝图”画屏。“中国百帝图”以24丝编织,将中国历史上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有代表性的百位帝王聚集于长88厘米、宽38厘米的屏上,百种相貌无一雷同,五千年历史帝王中的贤良、暴戾、昏庸跃然屏上,造型栩栩如生,神态个性鲜明,就连人物的眼睫毛都清晰可数,精美之至被认为是迄今无人超越的稀世珍品。
我们在香港、澳门的表演赢得了一路喝彩,结果还没到台湾,我的竹篾线就已“表演”用完了。到了台北市,没有了“子弹”,我只好把“中国百帝图”竹编拿到展厅混在糖巴、剪纸等别的民间工艺品里展出。从挂出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有一个美国人每天都要站在“百帝图”前痴痴地看很久,有时直到关门前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但我并没有十分注意。
到了最后一天下午,代表团正在拆展台时,这名美国人径直走到我面前,用英语夹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这幅只有100克重的竹编值多少钱,卖不卖?还掏出个计算器,让我在上面报个价。
我想起家乡三苏祠遇见过一名游客说要值5位数,为了图个吉利,我颤抖着手按出了“48000”,一来想试探对方是否真有诚意,二来看看自己的作品到底值多少钱。说实话,我从未见过自己的作品卖上万元的价格。
没想到,对方点了点头就转身离去。十几分钟后,这名美国人提着密码箱从酒楼匆匆赶来,当场数了48000美元,欢天喜地地说:“这幅竹编,我买下了”!
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美钞,而这些美钞要归自己来支配,难道一幅薄得仅100克重的竹编就如此值钱吗?觉得自己像在做梦。兴奋过后,又担心别人给的美钞是不是假钞。总之,就是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竟然卖出了这么高的价钱。
这次如梦般意外的交易,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之路。正是这个梦的启示,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人们眼中泛称的“老板”。一个竹编厂不可能彻底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要宏扬竹编艺术,要做大做强竹编工艺这块蛋糕,还得再创新高。首先,必需要有一个很大的生产基地,这个生产基地在生产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观光、了解竹编发展史等多种功能。为此,我决计,竹编艺术必须打文化牌。
多元化之路始于“中国竹艺城”
记者:现在,您怎么看待那笔4.8万美元的生意?
陈云华: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很自豪,我认为这是知识技艺的价值体现。
记者:从那次回来后您有什么打算?
陈云华:从港澳台交流访问归来,我开始谋划更大的“野心”:修建一座中国前所未有的竹艺城。
为了了解国内竹编同行的现状和水平,回到家乡后,我很长一段时间乐此不疲的事,就是乘飞机、坐火车、上北京、下广州,辗转大江南北,考察各地竹编产业,花高价钱买回成百上千件国内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今竹编精品。
对于我的行为,乡亲们十分不理解,私下里议论纷纷,说这个陈篾匠脑壳有“包”,自己都是靠竹编为生的人,还花血汗钱到处去买一无用处的竹编。对各种议论包括亲人的反对,我笑而不答,但我心里有本自己的账。
1992年初冬的一天早上,我兴致勃勃地找到乡长,开门见山地说,乡长,你能不能批给我50亩地,我要建一座城,一座从未有过的中国竹艺城。在这个城里,我还要建一座荟萃竹编精华、竹编史书般的中国最大的竹艺博物馆。在这个城里,我将开发一系列的竹编产品,在发展竹编业的同时,用旅游业来壮大自己和县城经济……还没等我滔滔不绝地说完,乡长已激动地站了起来。他猛地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普通民农民篾匠,竟是在为中国的竹编业谋划着一桩前无古人的大事。
很快,乡上就将出52亩土地建竹艺城的事落到了实处。1993年5月16日,中国竹艺城正式奠基了。5月29日,集文化、旅游、陈列、观光、研发、作业于一体的现代园——中国竹艺城诞生了!“城”中栽有50多种竹类,葱郁滴翠,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竹的亭台楼榭星罗棋布,吃、住、玩、游、购一应俱全。尤其是竹编博物馆更是令人留恋忘返,陈列的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不同种类的竹编艺术品3000多种,分为雏、粗、低、中、高、精共七个档次,竹编巨著《百帝图》,《清明上河图》更是让游人叹为观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博物馆是一部活的中国的竹编史书,它将人类对竹的利用,竹文化的发展历史,层次分明以实物展示出来,非常难得。
一座别具特色、初显规模的“中国竹艺城”在青神县城南2公里处的岷江西岸崛起,从此,我们公司由过去的单一经营走上了多元化的经营之路。
青神竹编
和陈云华品牌享誉海内外
记者:“中国竹艺城”生意怎么样?
陈云华:“中国竹艺城”建成近10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青神竹编在国际国内可谓出尽风头,获得国际殊荣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专家前来参观,一些国外客商参观后更是纷纷签下了竹器竹编的订单。
1996年10月,在浙江省举行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大会上,文化部正式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我青神的竹编艺术品也成为新闻媒体和外国名人追逐的对象。日本富士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台和加拿大的报纸都先后对我和我的竹编技艺进行了专题报道;泰国皇后过生日时,指名邀请青神竹编艺人前往助兴。
2001年8月14曰,国际竹编组织总干事伊恩.享特来到“中国竹艺城”参观后,挥笔题字赞叹道:“我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一场革命,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联合国官员波纳教授称这是“竹编史上的奇迹”。
声誉鹊起的青神竹编成了国内外民间工艺品收藏爱好者争相抢购和作为国礼馈赠的对象。1988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时,组委会送给各国体育代表团的礼品,选的就是我们中岩竹编厂的500个竹编密码箱。2000年,国际竹藤组织大楼在北京奠基时,竹藤组织以520元一套的价格,一次性在“中国竹艺城”订了500套熊猫竹编花瓶。
2000年5月中旬,一位日本客商携巨款匆匆从东京赶往青神县。他刚刚接到消息,他在1999年订购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已完成,许多客商都对这幅精美的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防变卦,他只好千里迢迢赶来。当这位客商亲眼看到长385厘米、宽38厘米,重不足300克的“清明上河图”时,简直疑为天物;这幅用100万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清明上河图”,质如锦锻,细如丝绣,上面的810个人物、200多头牲畜、近百所房屋及16个民族的图腾,无一不栩栩如生、眉睫可见。这位日本客商抚摩着“清明上河图”爱不释手,当即付给我14.6万元人民币。
2001年10月,在“中国竹艺城”成功地举办了由国际竹藤组织召开的、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名外国朋友参加的国际竹藤培训班。培训班上,我和徒弟们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所有参与培训的中外朋友。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国际竹藤组织打交道的?
陈云华:2001年12月,国际竹藤组织正式把青神定为国际竹编培训基地。
2004年4月,国际竹藤组织邀请我到海南为110人培训竹编技术。后来又接到泰国、加纳、斯里兰卡等国的邀请,去国外培训竹编技术人才。
企业家小传
陈云华,男、生于1948年1月19日,青神县南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青神县竹编协会会长;眉山市政协委员(青神县政协常委);县人大代表;竹编大师;眉山市拔尖人才;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委;国际竹藤组织青神竹子工艺培训基地、四川省工艺美术培训基地、川师大、川交职院、四川爱华学院、厄瓜多尔基多大学、埃塞十小企业局等人专院校客座教授。荣获世界知名人士金盾:获国际国内金、银奖18个。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颁发“最佳才艺奖”。编著有竹和竹编艺术的教材8集,工艺美术作品集4集。撰写了“青神竹编史”记。出访了五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4年到1993年的10年中,他以平面竹编“名人书画”为主要题材,把苏东坡、郑板桥、徐悲鸿等名人的名画用竹丝编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品,深受各国人民喜爱,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同时,加快了对特精档竹编的研究与培训。当一批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编精品“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观音”、“八仙图”、“蒙娜丽莎”等推向市场后,他的竹编艺术精品被世人争相购买收藏。一幅“中国百帝图”在国外被美国商人以48万美金购走后,另一幅不足300克重的“清明上河图”被日商以146万元人民币收藏,又一幅“清明上河图”由长宁竹海博物馆重金购去作为镇馆之宝。至此,他创下了当代竹编史上的奇迹。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争相报道。
中国“竹编大师”陈云华应邀以民间艺术家的身份出访了18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他的竹编艺术品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
1993年春季,他用自有资金征地50亩,兴建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国竹艺城”。城中种竹60多种,展出竹编艺术品3000多件。汇集了从古至今的竹编艺术文化系列。是一座展示名乡、名竹、名人、名编为特色的旅游城。
城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榭楼台,竹影婆娑。鸟语花香,游人如梭。置身其间真叫人心旷神怡。
从1993年至2005年,他创建了青神竹编的品牌。由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金牌,使青神竹编艺术成为独占世界竹编行业鏊头的专业品牌。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艺术奇葩。1997年,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获国家级金奖、银奖各…个。1999年,在国际竹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三个。2001年,在第三届中国竹文化节上,获国家级金奖:二个。陈云华中田际杰出人士网络中心,授予“世界杰出人士”金盾。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为青神题写了“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铭牌。
上一主题:北京云居寺举行南塔落成仪式
下一主题:漫步无锡感受吴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