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评说
[发布时间:2015-05-30 20:42:51 点击率:]

 北京交管局原局长宋建国涉嫌巨额受贿案已进入依法公开审理阶段。不难发现,这又是一起典型的“审批特权”腐败大案。宋建国利用“京A”车牌审批权力,形成亲友腐败圈子,把本应秉公行使的权力变成了腐败的魔棒。这类案件一再警醒,权力公开是医治腐败的一剂良药,让公开之光照耀公共权力,才能使公共权力始终为公。

  这类案件的一个共性,就是这些身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掌握着审批大权。这个权力要么决定着某些人的面子,像审批特殊车牌之类;要么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像大型项目落地审批;要么决定着资金的投向,像专项资金的使用,等等。掌握这些权力的人本来应该以公仆之心看待手中权力,用公平公正方式行使权力,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但就有一些领导干部把公权当成自己的“小金库”,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给谁用就给谁用。如果把依法行权当成个人“权力特区”、“审批特权”,栽跟头是迟早的事情。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保留必要的审批是管理之需,也是公共权力之所在,但是审批权限无论落在哪个管理部门,哪个管理岗位上,都绝非是用来交换的,更不是要固化为哪个部门、哪个岗位的特殊权力。当前,各地正在进行权力清单建设,并予以公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作为与人民利益攸关的公共权力,必须要让全社会知晓其有多少、在哪里、如何用。像宋建国这样把审批当特权、把权力当利益的腐败分子,就是希望权力事项越朦胧越好,就是要千方百计营造出“大权在握”的神秘感,以此来满足耍权、弄权、卖权的私欲。权力清单建设就是要防止一些部门或个人把权力藏着掖着,搞权力截留或权力隐身。

  运行状态决定着运行质量,公共权力行使中的一个基本状态就是要公开透明。只有这样,权力才能更好地接受监督,权力特殊化的情形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纠正。因此,公共权力公开运行是大势所趋、反腐所要,权力公开不仅要公开行使权力的结果,更要公开权力行使的过程,把权力运行的整个状态都放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放在公平正义之光的照耀之中,这样的权力才不容易感染上“圈子病”。

  让“审批特权”见光就死,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事情。当前,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正向纵深推进,这就需要拿出更多勇气和智慧来打赢这场硬仗,从根子上铲除滋生“审批特权”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请给我一瓶

  简单的水

  

  ■ 张天蔚

  矿物质水、纯净水、弱碱性水、山泉水、富氧水、能量水……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瓶装水,不能再任性地取名了。从日前开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包装饮用水名称应当真实、科学,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干种成分来命名。这意味着众多“概念水”将退出市场。

  我国包装(瓶装)饮用水市场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市场上饮用水的品牌、品种却可能冠居世界之最,除了天然矿泉水算是有相对明确界定之外,诸如矿物质水、富氧水、弱碱性水、小分子团水等名目繁多的“功能水”,除了语焉不详、所指含混的噱头之外,其最实质的“功能”大概只在于能够标出更高价格、获取更多利润。

  中国消费者对于瓶装水的认识,大多从“矿泉水”启蒙,因此在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瓶装水几乎等同于天然开采和富含矿物质。亦因此,当市场上第一次出现“纯净水”和“矿物质水”概念时,几乎让消费者坠入语词和语义的困惑,因为无论强调“纯净”抑或突出“矿物质”,其隐在的含义都是在刻意规避“天然”的出身。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瓶装水而不出自天然,实在是一件令人困惑的怪事。

  此次实施的“新国标”规定,除了天然矿泉水之外,只能标注“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在很大程度上根绝了“功能水”的概念,让各种品牌的瓶装水,回归到无色无味透明的本来面目,也让消费者减少了无所适从的选择困惑。

  当然,寻找市场需求,开展差异化竞争,永远是企业的冲动和市场常态。据称某品牌的“富氧水”,已经更名为“活性含氧饮用水”。这样的更名能否为“新国标”所允许尚不得而知,但其“忽悠”的本质却没有变化——任何一滴水都充满“活性”,世界上也找不到任何一滴不“含氧”的水。

  未来围绕“新国标”,必然将在各家企业之间激发新一轮各出奇招、各显神通的争斗。而对消费者真正有利的市场,将是不同企业、品牌之间摈除各种虚幻的概念,真正以品质、品牌、服务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更简单明了,又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体验。

  

  别让“信得过”

  沦为“空头支票”

  

  ■ 陈广江

  国家旅游局5月25日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同时针对景区一票制、价格无欺诈、特殊人群优惠、预约优惠、公布价格构成、三年不涨价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做出了相应承诺。(5月25日《法制晚报》)

  在旅游乱象频频被曝“信不过”的情况下,国家旅游局这份“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甫一公布,立即成为关注焦点。面对旅游潜力巨大但游客认可度不高的棘手问题,国家旅游局携手旅游景区推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这种向价格乱象说“不”、规范旅游市场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面对这份“信得过”景区名单,很多网友并不买账。首先“信得过”的含金量就令人难以乐观。今年4月初,国家旅游局通报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情况,10家5A级景区被警告,其中就包括五台山、夫子庙、白洋淀、台儿庄、华山等8家景区。而在这份“信得过”名单中,这8家刚刚被警告的5A级景区又赫然在列。从被警告到“信得过”才一个多月,让人如何信任?

  事实上,“信得过”景区创建活动遵循的是政府引导、景区自愿的原则,所谓“信得过”只是一种承诺,当然也是一种鞭策。换言之,景区想进入“信得过”名单很简单,只要拿出“六条承诺条款”即可;如果景区无法或不想兑现承诺,自愿除名即可。所以,人们难免担心:这种“软约束”能否遏制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或变相上涨的欲望?能否打破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

  怕就怕,口号喊得山响,骨子里老想着宰客。对游客来说,相关案例举不胜举,说多了都是泪。在杀鸡取卵、收入至上的惯性思维下,一旦“良币”驱逐不动“劣币”,“信得过”就有沦为“空头支票”的危险。这不,“信得过”景区名单刚一出炉,各地已禁不住敲锣打鼓地庆祝了,纷纷在官网大肆宣传本地有多少家景区入围,给人的感觉是,很多旅游景区、地方政府没有把“信得过”当成一种承诺或鞭策,而是当成了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在游客眼里,“信得过”中看不中用,像是“空头支票”,但在景区经营者眼里,这三个字可是一笔能带来真金白银的资源。报道称,国家旅游局和各级旅游部门将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信得过”景区的支持。搞惯了一锤子买卖的景区,会不会在“信得过”活动上再搞一锤子买卖,同样无法令人乐观。

  当然,公众的质疑和“信不过”,也是一种监督和鞭策的力量,可以倒逼作出承诺的景区向“信得过”的目标努力。即使“信得过”沦为“空头支票”,还有新旅游法这把“尚方宝剑”为游客撑腰。所以,质疑的同时,我们更要积极参与,监督景区一诺千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

  

  下好铁路

  走出去这盘大棋

  

  ■ 谭浩俊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信息通信行业国际竞争力、推动航空航天装备对外输出、开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等主要任务。

  意见的出台,毫无疑问是根据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全球经济布局调整、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提高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的要求提出的,是一项能够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重大战略举措。据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和商务部部长助理童道驰在稍早时候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介绍,李克强总理从上周开始的南美之行,将签署涉及横跨巴西、秘鲁连接大西洋的“两洋铁路”可行性研究合作文件,就启动可行性研究做安排。正如巴西总统罗塞夫所说,“两洋铁路”非常重要,它减少了向亚洲市场输送商品材料的时间和成本。而“两洋铁路”建成后,我国向拉美国家的出口成本也将有所降低,是个双赢的结局。

  众所周知,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这些年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钢铁、建材、电力、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都已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尤其是轨道交通,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国际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由此也带来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很难平衡供求关系、很难满足产能供应的矛盾。更直接地说,有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

  也许有人会说,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目的是不是为了将中国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以实现国内市场供需平衡。需要纠正的是,这样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不符“走出去”的真正目的的。加强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确实能对平衡国内供需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说实话,凡是在国内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是技术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较优、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很多还都进入了国际一流水平。如钢铁、电力、船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也就是说,我国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是将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则是以走出去的方式,把优质产能和先进技术等一并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合作的模式、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手段等也比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多得多,实际得多,实惠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如何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对真正下好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这盘棋,我们既要有充足的信心,也要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

  考虑到此次推出的重点领域,多数企业长期以来都只习惯于在国内市场争来打去,甚至不惜利用各种关系、各种手段,疏通市场渠道,获取企业利益。因此,这些企业在如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适应所在国家历史、文化、习俗以及法律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前不久墨西哥政府取消中国高铁项目,对我们就是一次警示。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过程中,要有选择、有秩序地进行,避免恶性竞争,避免盲目投资,避免瞎子摸象,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南、北车此前的价格战,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各自为政,以及谈妥的项目受到相关国家政治斗争的影响等。对此,央企必须做出表率。

  而要想这项合作既能达到预期目的,又不出现大的风险,除了需要依靠技术、质量、管理等优势,将技术已比较成熟、质量处于领先水平、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项目输出之外,如何利用好亚投行的优势、发挥亚投行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在对容易出现政治动荡、政治斗争的国家,更好充分发挥好亚投行的作用,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企业的合作,增强对外投资、项目建设的安全性。

  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也可视作“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或者说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配套。“一带一路”战略,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跟进,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撑。但是,如果这些行业不具备跟进的条件,不具备技术、质量等方面的支撑,那么,又会倒逼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改进和努力,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进还是退,已经没有选择。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业合作,就是以进的方式尽快迈过这个拐点。总之,必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好时机,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务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一盘大棋,各级政府与企业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