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焦晶
90年前,当24岁的松下幸之助创建起松下电器时,在中国台湾的大山深处,2岁的王永庆还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但若干年后,这两个人却拥有了共同的荣誉——“经营之神”。
当然,他们还有更多的共同点,比如身材纤瘦。事实上,在“台塑集团”至今54年的生命里,每次面对风浪,就是王永庆这个看上去瘦弱的身影稳立船头,纵横捭阖。
但这一切将不再。在2008年冬天到来之前,92岁的王永庆安然仙逝。随后,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井喷。
应对危机:“逆向而行”
从某种角度上说,王永庆逝于金融危机。其生命终止于因忧心金融危机影响而考察台塑美国产业的途中,让不少人为之扼腕。
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对他具有多大的真正杀伤力。在之前的数十年企业经营历程里,对王永庆而言,“危”转为“机”并不仅仅是一种期冀,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其“逆向而行”的应对方式,或许可为今天正在“寒冬”中挣扎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打开一扇别样之窗。
1950年代,当王永庆倾其所有投资塑胶业时,台湾塑胶产业乏力,尤其是与日本竞争明显力不从心。甚至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他肯定要倾家荡产。王永庆最初的尝试也似乎印证了这种悲观预期:首批100吨产品,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合伙人“应声而逃”。但王永庆反而变卖全部资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并进一步加大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台塑大获成功。
1990年代初,在中国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势下,王永庆决定接触大陆,抛出重量级的“海沧计划”;1990年代末全球金融危机,他又果断出手大笔盘下岛内地产;即使是2008年,一片寒流之中,年过90的王永庆却4次亲自前往越南考察,斥资170亿美元打造台塑的钢铁王国。
他把经济的低迷当作考验企业“体质”的最佳时机,并且乐于在此中享受低成本,抓住先发优势。“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能是企业投资扩产的最佳时机。”他曾如是说。
其实某种程度上,松下也是这样做的。他说:“经济越不景气,失业者也就越多,这个时候建材与员工工资都是相当便宜的,正是投资扩厂的大好时机。而且,投资兴厂又可以带动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这正是企业界突破不景气时应有的做法。”
非但如此,松下还把经济危机当作另外一个良机——磨练员工与改进企业。危机常常是暴露企业弊病的最好机会,因此也最能够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缺失处,即所谓加强内功。而环境的不景气也往往使员工大受磨练。
“一步一步做,就是这样”
其实,“经营之神”也不是没有失败过。
王永庆的汽车梦便以梦碎而告终。因为缺乏强大的技术后盾,台塑的汽车尽管最初凭借购买国外推出的热门车款进行短打,也曾在台湾掀起风潮,但最终乏力放弃。
但王永庆仍无愧于“神”称。长期研究他的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黄德海,则更愿意称他为“管理之神”。
诚然,他创立了诸多管理方式,既吸纳西方先进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又融合个人智慧。但其最可贵之处或许在于:他从来不当赌徒。
几年前接受采访,被问到“台塑最重要的理念及价值为何”时,王永庆回答:“一步一步做,是这样的啦。”
从15岁到92岁,77年间王永庆从一个米店小工到构筑起辉煌的产业帝国,可能连自己都算不清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就,如今,他的“台塑集团”已居世界化学工业界50强之列,全球员工7万人,2007年总产值5000亿人民币。
但就是如此有影响力的“大人物”,为人所众知的最重要理念只是简单的两句话:“点点滴滴,追根究底”和“合理化”。
尽管如今的台塑集团已经是包含石化、电子材料、钢铁等诸多产业的地地道道的多元化集团,但其经营领域的扩张,是从相关的化学工业开始,到医药,再连结到医疗产业,步履稳健,而且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必有创新。
更难能可贵的是,握有大把资金的王永庆从来没“玩”过。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台塑经营中,无论旗下上市公司发展势头多猛,他都始终没考虑过将台塑转型为以金融为主导的企业。相反,他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设计了五花八门的制度,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台塑集团的长青。
从这个角度说,他显然比更多的首富们更值得尊敬。
伟大,因为不仅仅做生意
能深深打动人的力量总是超越商业之外。无论是松下幸之助,还是王永庆,能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尊重,均源于强大的道德感以及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
“钱要想办法用掉。钱取之于社会,不能留下来的,要还给社会。”王永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生活中,这位富豪吃颗卤蛋都会嫌贵。喝咖啡时把奶精倒入咖啡后,必定要再用咖啡涮涮装奶精的小盒子,不容许有一点浪费。但一生中,王永庆总共为慈善事业捐赠了25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业家。
可以说,与晚期“为日本和全人类和平和幸福而尽心尽力”的“哲学家”松下幸之助相比,王永庆也并不逊色。前者在56岁时创立了PHP研究所,期望透过繁荣来追求和平与幸福;68岁时,松下更是辞去社长,专心投入PHP,并于83岁时写了《我的梦、日本的梦、二十一世纪的日本》一书——这甚至被认为是松下一生的最高成就。
与他们相比,恐怕有太多的企业家无法不感到汗颜。尤其在2008年,“毒牛奶”、“毒鸡蛋”等等事件中,大批企业声誉一落千丈,其中不乏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而就在前一年,社会责任几乎成为流行语,诉诸于众多企业家的笔下嘴边。最基本的言行一致,似乎已经升格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生命没有一刻虚度”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王永庆是华人世界的一个传奇。其92年的生命,没有一刻虚度。
王永庆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也对自己严格要求!”
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做毛巾操、静坐沉思成为他连续多年的习惯。每天跑5000米也连续坚持了多年。甚至到83岁时,他的纪律依旧。一直到88岁,王永庆还没想交棒的事情,思考台塑王国的未来发展,他仍像年轻时一样斗志昂扬。
或许也因此才有了今年亲赴美国考察。终其一生,他像进行着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也许他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