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陶瓷收藏市场 艺术批评家不该缺位
[发布时间:2009-04-04 00:00:00 点击率:]

  近年来,随着知名拍卖行的现当代陶瓷艺术品拍卖,以及在北京、广东、香港等地的现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展销会的多次举办,使现当代艺术陶瓷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但在繁荣的艺术陶瓷市场表象背后,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与市场发展不太和谐的地方——市场缺少艺术批评家,尤其是正直的批评家。

  我国虽然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周国桢、李菊生等众多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美术教授,但与国画、油画批评家的知名度、广泛度相比,陶瓷艺术界却没有几个响当当的陶瓷批评家。与陶瓷艺术家的数量相比,陶瓷批评家的人数也是少得可怜。批评家的弱势地位,给陶瓷艺术品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陶瓷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比较混乱,究其原因:一是瓷商或经纪人素质低下,与陶艺家里应外合,哄抬价格;二是一些批评家、新闻单位的人员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推出一些名不副实的“名家”“名瓷”;三是收藏家(投资家)或经纪人文化审美品位不高,缺乏应有的艺术素质,盲目购藏;四是陶艺家对作品价格标准掌控不严,同样等级的作品,代理价、收藏价、朋友价差别较大,而这些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会导致市场价格紊乱。这当中,批评家的作用不可忽视。 

  笔者认为,批评家是陶艺家和收藏家(投资家)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一方面指导着陶艺家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又引导着投资收藏者的价值取向。正直的批评家能依据艺术史和当代文化审美尺度的标准,正确把握陶艺家的成败得失和评定陶艺作品的优劣。在艺术市场中,批评家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有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良知,以及艺术的敏锐性和独具慧眼。

  客观地讲,我国也有一些陶瓷评论家,但综观他们的评论文章,大都是歌功颂德的多,严肃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评绘画的多,论工艺的少;评颜色搭配的多,论构图层次的少;对艺术家个人评价的多,而对我国艺术市场整体评价的少。还有一些美术高等院校的教师、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在充任批评家。由于这些人在评价艺术品的成败得失时,依据的只是朦胧的、感性的审美表皮,远未上升到确定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高度去审视把握作品优劣,极易误导收藏、投资群体。此外,一些艺术家雇“枪手”给自己“炒”文章、“抬”轿子,并通过贬低、打压他人的不正当竞争方式,以达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这些行为势必引起陶瓷艺术市场审美标准、价格体系的紊乱。

  不可否认,艺术家之所以成为“家”,其作品一定有过人之处。批评家从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本无可厚非。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分代表性作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艺术家也是人,也会出于市场原因或心态原因或健康原因等创作出一般性的作品或应付之作,此时如果也胡乱吹捧一气,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在陶瓷艺术界,正直地解说艺术品的真善美,恰当评价一个艺术家,以培育一支热爱传统文化、热爱陶瓷艺术的投资、收藏队伍,是艺术批评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培育健康的陶瓷艺术品市场,需要正直的、高素质的艺术批评家。一方面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美术院校、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培育,另一方面还需要艺术批评家按照历史要求,加强自身文化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学习,沿着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探讨,并结合陶瓷工艺美术的个性特征,开展高格调、高品位的艺术批评活动。唯其如此,我国艺术陶瓷才能魅力长存、健康发展。 

  (摘自《 陶瓷商务信息网》吴爱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