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基金经理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09-07-18 00:00:00 点击率:]

  上投摩根原投资总监孙延群英年早逝,令业界感叹基金经理闪光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但在从业人员看来,成为基金经理仍是颇具诱惑力的职业目标,是尽管艰难却仍需攀登的山路。 

  

  基金经理职位诱人

  

  “通过金融系招聘只能说是基金公司吸纳人才的一个途径,但据我所知,并非主流途径。”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一边翻看着“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新闻报道,一边评论。根据报道,这个研究生班实行双导师制,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与上海各大基金管理公司选派的基金经理共同指导,并表示“拥有全国‘2+7’名牌大学理科、工科、金融类和经济类等相关学科背景者优先考虑”。 

  这位投资总监透露,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擢升基金经理的先例。相反,想当基金经理的毕业生却与日俱增,“这几年,不少到我们这里面试的毕业生会说,他的目标是当基金经理。但记得02、03年,我们去高校招生的时候,还要反过来问学生,你知道基金公司是干什么的吗?能够准确回答的只是少数。”这位投资总监承认,想进基金公司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了,目标明确想从事投资当基金经理的更是占了大多数。 

  

  研究团队培养“种子选手” 

  

  小许2007年硕士毕业后,有幸进入一家小规模的基金公司担任行业研究员,2008年底顺利跳槽到了深圳一家规模领先的基金公司,虽然从事同样的工作,但他感觉接受的是较为严格的培训,而这个训练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培养基金经理做准备的,这也是公司人才储备的系统工程。公司会为小许推荐的股票设定一个虚拟盘,就是虚拟购买小许所推荐的股票在市场上的表现,如果虚拟盘表现良好,小许的收入也会相应体现。公司推行“投研合一”的制度,小许也就参与一部分资金的实盘操作。 

  小许告诉记者,一位生于70年代末的行业研究员率先被提升为基金经理,就是因为经常在例会上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市场多数时候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这位研究员受到了总经理的注意,也快速完成了向基金经理的转变和成长。另一方面,实盘和虚拟盘的操作更直接体现了个人的投资才能,公司会密切关注,并根据研究人员的综合表现,将他们分梯队培养。一旦公司发行新基金,就可能适当培养较为成熟的研究人员成为基金助理,而一些公司或通过“以老带新”的双基金经理制直接将研究员转为基金经理。不过,各个基金公司选拔基金经理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一些公司对基金经理存在“淘汰制”,每年都会PK掉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而让优秀的研究人员担任。而有些公司则更喜欢“空降兵”,在本公司培养基金经理的意向不大。相对而言,规模大的基金公司更愿意内部培养,而中小基金公司大多采用空降法。 

  同时,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拔自交易员或者是券商、保险机构的资产管理人员,但比例相对较低。 

  

  基金经理也闹“人才荒” 

  

  “基金经理的压力有多大,看我们有多少白头发就知道了。”一位基金经理笑称。据了解,目前基金经理“少白头”的现象特别明显,很多三十几岁的基金经理已经满头白发。尽管行外人趋之若鹜,但事实上基金经理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众所周知,基金业的“门槛”相对较高,但据记者了解,基金业同样也有“人才荒”,优秀基金经理尤其稀缺。比起香港、台湾的基金业,中国的基金业才刚刚起步,近几年管理规模也急剧膨胀,对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比较大,人才缺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也就造成基金公司的优秀人才经常身兼数职——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可能需要管理两只基金,或者担任投资总监、研究总监等职务。除了管理基金,还要担负起一部分公司的管理工作。“说实话,这会分散我管理基金的精力,但公司认为需要人担起管理责任,我也只能接受。”一位投资总监直言,他被迫分散精力为公司搭建研究团队。在双基金经理制盛行的今天,越是优秀的基金经理越需要承担以老带新的责任,“快马加鞭”是这部分人的命运,这也逼着他们不能停止奔跑,否则就会迅速地落后。 

  另外,由于基金经理大多诞生于行业研究员,这就造成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人员流动性过快。近来广州一家基金公司大幅提高资深研究员工资,使其与基金经理看齐。此举就是为了让研究员安于研究工作,而不再是单纯以基金经理为职业规划的目标。以往这家公司侧重于到大学招收毕业生,自行培养成为研究员及基金经理,不过,据悉该公司以后将尽量减少从研究团队提升基金经理,以打造更加稳定卓越的研究团队。但对于小许这样的研究员来说,进入基金公司就是为了有一天成为基金经理,“为了这个,再苦熬五年我也愿意。”小许说。

  (摘自《中国证券报》 周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