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私塾突围 一波三折的智慧秀
[发布时间:2009-08-02 00:00:00 点击率:]

  从商10年的李广斌是个地道的商人,自认不入文人之列。然而,他却在全国拥有50多家“现代私塾”,真正打造出了一个文化产业。到了2008年4月,童学馆的分店和加盟店已经有50多家。 

  一波三折的教材  

  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后,李广斌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最终,他选择回归自己的老本行——教育,这一回,他瞄准国学,创办了童学馆。

  当时,国内已经有几家声名鹊起的私塾,教学方式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背诵。学过心理学的李广斌知道,《论语》、《诗经》晦涩难懂,幼儿只知死记硬背,收效甚微——李广斌抓住了市场的空白点,他决定,寻找一本适合幼儿学习国学的教材。

  或许是机缘巧合,一位应聘者正好编写了这样一本教材,但由于缺少资金,书籍被扣在了出版社里。李广斌东挪西借,凑到了10万元,不仅将教材从仓库里拖了出来,还独家买断了教材的全国代理权。眼看前途一片大好,却横生枝节,那位作者突然间带走了几位员工去北京开设私塾,并宣称取消了李广斌的代理权。

  当时,教室里已经有几十名学生等着上课,库存的教材却所剩无几。李广斌横下了一条心:干脆自己编教材!

  他寻找到3位创业伙伴入股,融资到20万元,请自己母校的教授出面,动员了华中师范大学各学科的博士和研究生,利用四字一句、八字一韵的方式,阐述中国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经典内容,4个月后,《国韵诵读》问世了。“刘邦斩蛇,西入咸阳,项羽刚愎,自刎乌江”,《国韵诵读》虽然不是原典内容,但是培养了孩子的古典文化底蕴,为将来接触原典打下了基础。  

  “妥协”的智慧  

  2006年,在《国韵诵读》基础上,李广斌将书法、礼仪、国艺鉴赏和吐纳入定等正式加入课程,招收12岁以内的学员,童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私塾。为了吸引生源,李广斌开展免费教学,然而,不少家长报名只是贪图免费,根本不能坚持每周送孩子来上课。

  李广斌找出了症结:只有在经济基础足够好的前提下,才能唤起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追溯。而免费招收的这些学生家庭,温饱尚是问题,自然不能安心学习。李广斌决心打造针对高消费群体的童学馆,他说服父亲变卖了房产,在水果湖租下了1000多平方米的教室,精心装修成古代私塾的模样——蒲团取代了椅子,竹案取代了桌子,学费则提高到一年5000元。

  童学馆的师生们都身着汉服冠帽,孩子在上课前还要进行集体拜孔子的仪式,这被媒体冠上了“作秀”的帽子。李广斌称,这是为了营造私塾氛围,就如同学校里有校服那般,但他也承认,汉服冠帽确实是引起了“事件营销”,节省了品牌推广的费用。

  然而,困扰李广斌的是,国学最重要的是对德行的培养,这种文化底蕴的熏陶不可能像英语、钢琴那样短时间内见出成效。面对急功近利的家长,李广斌选择了“智慧的妥协”。他列出菜单式的课程表,让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孩子入学时,他跟家长立下“军令状”,承诺4个月以内,不见效果退还学费,但之后家长不能再干涉教学。于是,孩子入学初期,李广斌将《蜀道难》等4首著名古诗词配合各种动作、舞蹈教会学生,并给学生布置“美德”作业,要求他们回去给父母倒洗脚水、捶背等等。家长看见孩子又能背诗又孝顺了,对童学馆自然是心悦诚服。  

  私塾也连锁  

  童学馆做大了,李广斌想到了扩张。其实,早在2004年,李广斌就投资20万元,在汉口开设了两家分店,但居然招不够学生。与位于武昌区、毗邻众多知名学府的总店不同,分店位于汉口,码头文化浓郁,很少家长对国学感兴趣。

  趋势的力量很快体现出来。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刮起了一股国学热。李广斌再次杀入汉口开设分店,他将于丹演讲的光碟在教室反复播放,并将光碟赠送给来参观的家长。一时间,学习国学成为汉口的一种潮流,李广斌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扩张。

  到了2008年4月,童学馆的分店和加盟店已经有50多家,而机会再次在这时垂青了李广斌。中国幼儿教育的龙头品牌金色摇篮集团向童学馆伸出了橄榄枝,15分钟的谈话后,童学馆的账户上多出了6位数的注资,这笔资金彻底解决了童学馆的资金问题,并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目前,在全球刮起的“中国热”,已经成为李广斌眼中的新商机。他透露,今年10月,童学馆将在北京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嵌入儿童教育。“我现在没有任何个人喜好,没有花一分钱在个人享受上,没有任何休息时间。”这是李广斌目前的生活写照,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7年。而这一切,如今他终于可以获得回报。

  (摘自《城乡致富》 曾晓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