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外葡萄酒企业“抢种”葡萄
[发布时间:2009-09-28 00:00:00 点击率:]

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建成的葡萄酒产业群规模为20万亩,当地政府称,5年后,酿酒葡萄种植园区规模将达90万亩。对有限的优质葡萄酒原料资源的占有,也由此引发了中外葡萄酒企业“抢种”葡萄的风潮。

  

  受原料不足掣肘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机构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年均增速达13%%,预计到2011年的消费量将达11亿瓶,占亚洲市场的40%%,比2006年翻一倍。

  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快速膨胀,以及消费者对葡萄酒原料特色、质量及其产地越来越重视,很快暴露出国内葡萄酒企业原料匮乏的现状。

  中国酿酒协会的专家告诉记者,葡萄酒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葡萄原料的质量,业内素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但长期以来,国内葡萄酒企业忽视葡萄原料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造成优质原料短缺,一些厂商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葡萄酒企业的原料大多数是由较为分散的农户生产的,在此过程中,农民追求价格和产量但却很难保证质量,而葡萄酒企业需要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原料不足一直掣肘着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进口原料酒价格随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居高不下,国内企业越来越感受到成本的重压。与此同时,国外葡萄酒巨头借此大举进军中国,这些都迫使国内企业纷纷把原料基地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并借鉴国外原料种植和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努力向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要保障产品品质靠外力是行不通的,还得靠自己。”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坦陈,“国外是不会把好酒卖给中国的,进口的一般是中低档次的葡萄酒。国内厂商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立足于国内优质的产区,产出优质的原料。”

  

  中外企业“抢种”葡萄 

  

  为了提高葡萄酒品质,增强我国葡萄酒竞争力,在国外葡萄酒的压力,和饱受原料之痛的折磨后,各大厂家纷纷开始扩大自有原料基地建设。

  “早在2002年,张裕就加快了原料基地建设,除了辽宁桓仁和北京密云两个特色小产区外,原有的烟台产区以及近年新开发的宁夏、新疆、陕西等产区,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优质葡萄种植区,我们完全有能力生产出与国际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李记明说,目前六大产区的总种植面积为20万亩,“这一数字最迟在明年底可以达到25万亩。”

  王朝也已先后在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王朝董事局主席白智生就曾对外称,自2006年开始,5年内王朝葡萄酒原料基地面积要翻一番,从目前的10万亩发展到20万亩。而中粮酒业旗下有沙城长城、华夏长城、烟台长城三大企业,拥有河北沙城、昌黎、山东烟台三个产区的大片基地。

  在国内企业加紧兴建原料基地建设时,国外企业也参与到这场对中国优质葡萄原料资源的激烈争夺中来。就在上月底,中国葡萄酒三大巨头中的张裕、王朝以及国际葡萄酒巨头保乐利加同时来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投资建厂。其中,保乐利加以收购宁夏本地企业广夏葡萄酒公司的方式,抢到2万多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

  随后,泰国德盛集团、澳门金龙集团又共同投资建设了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进一步瓜分该地区的种植资源。

  

  行业新一轮洗牌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葡萄酒原料争夺战正在中外酒企间打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琦视这场争战为“正本清源”之战,迫使国产葡萄酒企从专注营销渠道建设,转为“原料基地为先”,国内葡萄酒行业原料短板亦有望弥补。

  品牌与原料犹如葡萄酒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而优质原料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的“杀手锏”。

  “优质产区资源圈一块少一块,谁占据了它,谁就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尤其在外国葡萄酒厂商的竞争压力下,国产葡萄酒必须在竞争中占据上风,大规模圈地弥补原料酒不足的短板,并将产地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这不仅关系到中外葡萄酒企业的竞争关系,更可能引发国内葡萄酒行业格局的新一轮洗牌。”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