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把灾后重建变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发布时间:2008-06-13 00:00:00 点击率:]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灾后重建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登
 

  尊重灾民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

  林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

  目前,四川地震灾区正在政府领导下,有序地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灾后重建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包括为民、利民、靠民三个相互联系的内涵。震灾初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反应得到了国内国际广泛的认可。灾民的感恩之心表现强烈。但是,灾民不仅仅需要给予,更需要扶持。在后来的灾后重建中,应积极动员灾民积极参加灾后重建工作中来,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尊重灾民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越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房屋等重建项目越是可靠,他们毕竟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其次,重建要立足于新的起点。灾后重建不应只停留在恢复到地震前的状态,而且灾后建设要更高标准、更新技术、更好技术和更好环境基础上重建。通过提高建筑标准,使得以后的房屋更有抗震功能。以先进的材料提高使用效率。第三,灾区的县城、乡镇灾后重建,在选址、布局上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工厂一般以县为单位,不要散乱建设,不要乱批建小型污染型企业。第四,重建要对灾区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整治。成(都)德(阳)绵(阳)是四川经济中心,三市的GDP占全省的46%,工业经济占全省的45%。灾后重建应对成德绵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所以,灾后重建应避开龙门山地震带向川中丘陵地区发展。对岷江、涪江、沱江进行全面清理。第五,重建要重新考虑成德绵和阿坝州的产业选择。由于成德绵离上海、北海等出海口都比较远,重建应该认真研究,从“短、小、轻、薄”的高新技术产品入手。

  在重建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

  这一次的地震灾难面前,体现出了我们民族高度的凝聚力。这一次的教训让我们对四川省的省情有了重新的认识。一、重建必须考虑避开地震带。即使在其他地方建设,必须考虑抗震能力。其次,这一次地震给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长期以来,人类对资源长期掠夺型开发,对地质和地貌的破坏,在重建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灾害是巨大的,但是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商机。四川的企业应积极主动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来,为国家分忧,也为自己在灾后重建中找到商机。

  注意灾后产业结构的调整

  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灾后重建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利用,目前,四川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后重建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首先,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利用,以工代赈,使受灾群众找到就业路经。让受灾群众尽快回到灾后自救、积极劳动和生产中来。

  注意灾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震后,灾区的环境已经发生严重变化,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岷江、涪江、沱江等整个上下游产业的统一和协调性。灾后重建要积极考虑和解决受灾群众的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后顾之忧,为年轻人开辟就业路径。

  在产业投入上,积极发挥优惠政策,引导优秀企业投入灾区灾后重建。对参加灾后重建投入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到灾区投入。

  必须要先进行科学评估和研究

  杜受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

  在灾后重建问题上,必须要先进行科学评估和研究。交通、通讯、市政等公共设施应循序渐进、有序地实施。科学布局、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都江堰是历史名城,在重建时要保护好相应的历史文物,也可以对历史文物注入新的科技人文。

  在重建过程中,还必须在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的角度考虑。保存汶川大地震遗迹、在都江堰建立地震遗址公园。对探索地震规律、警示后人,提高公众的防范减灾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唐山等地的经验,可以按以下标准选址,一是长久性,选择便于长久保存的场地,例如在地表错动方面可选择山体错动而不选择树行错动。二是典型性,在同类破坏现场要反复比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保护。成立包括地震、地质、建筑、文物、社科等多方面参加的地震遗址保护专家组,尽快深入震区考察,对遗址保护提出咨询建议。

  重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赵国良(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目前,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重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灾后重建应建立在对受灾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评估第一、规划第二。没有科学的评估,就不能有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评估、拟定科学的重建机制,包括硬件机制、软件机制。

  科学重建硬件机制包括政府投入、企业参与、灾民的积极主动等都应该纳入规划建设。而政府投入多少?交通、能源、通讯该如何建?都应该形成一系列的硬性规定。从而积极推动各行业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来。

  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有效运用 

  周友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灾后重建要以人为本,目前,震后废墟下面还埋藏着上万具遇难者遗体。在进行地震博物馆选址建设中,要考虑遇难者家属的感受。多体现人文关怀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其次,灾后重建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有效运用。对土地要进行合理和有效利用,不能盲目建设、不能重复建设,更不能浪费资源。不仅如此,灾后重建应该充分发挥民主政策。集思广益,让更多人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因为广集民意,让广大民众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真正意义让人民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投入这场灾后重建工作中。

  其次,灾后对灾民的补偿问题,应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切勿盲目定夺。有的地方据说初步拟定为每名灾民提供35平方的住房。同情灾民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但是,补偿必须依靠科学的法律依据和政策理论依据。

  注意避开地震活动区域

  杜肯堂(四川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目前,我省的灾后重建必须遵循科学、把握客观的原则。科学规划,应向积极、发展的角度进行。目前,世界大格局是注重环保和能源节约型发展。所以,灾区的灾后重建应切实注重环保。积极培养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其次,我们必须得面对成德绵处于断裂带的现实,所以灾后重建必须注意避开这样的地震活动区域。要注意对水文、环境进行科学的监测。要尽量避让断裂带。其他重工业、重要产业必须避开这一区域。

  灾后重建应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

  灾区重建,规划先行。目前,国家已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灾区城镇按照“尊重自然、民生优先、分区分类、差异发展”的重建规划建设原则。结合四川省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分布以及人口迁移,力图实现防灾减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经济发展。

  灾后重建应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应高标准、高起点、多视野进行文化建设。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城不只是简单恢复重建的过程。应借机提高标准,没有文化的城镇没有城镇灵魂。

  在建设问题上,应在完全重建的基础上,提前融入城乡发展规划建设。用“四位一体”规划设计新的城镇。在功能设计上,要体现交通、文化、经济的互动性,显现新的城市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