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三鹿终于进入破产程序了。虽然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但仍然心头有点郁闷——这个曾经轰轰烈烈的中国乳品企业的倒下,已经让太多的人“很受伤”。如今,“逝者”已矣,生者何奈?
我相信,是有人愿意看到它尽快破产的,因为破产了可以一了百了,很多事情可以推得干干净净,或许还可以有些交易,让有些人有些企业能够抄底进入,获得廉价资源。
那么最倒霉的是谁呢?
是公众和媒体最担心的那些受害的婴幼儿吗?我倒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谁当政都不可能忽视公平和正义的存在,不能不给这些最可怜的孩子一点点呵护,否则天理何在?即使破产了,也有明确规定,这些赔偿责任应该属于“共益债务”范畴吧,仅次于要花的破产费用应该第一时间得到清偿。
是三鹿的那些股东吗?比如说当了一回“冤大头”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我知道他们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殆尽。这些合作者中还包括我的一位年长朋友,他与三鹿曾经是合作关系,他告诉我他的损失“超过一个亿”。尽管如此,我认为他和恒天然仍然是幸运的,因为危机出来后他们第一时间完成了与三鹿的切割,虽然教训惨重,但好歹还保得命在,到于赚钱,总是有机会的。
有一种看法是,最倒霉的应该是全国上千名的经销商了,因为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是“最弱势的群体”。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他们将是软弱的最后一环。
三鹿风光时,上千名经销商群体也曾经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一回,可能连老底都输回去了。奶粉事件一出,他们比三鹿集团更早受到直接冲击,各个渠道的下架和消费者的退货和损失大多由他们直接承接了,而其中大部分费用三鹿并未来得及赔付。
我个人估计这笔钱应该有15个亿左右。如今三鹿一破产,这笔钱就属于最普通、也是最后处理的普通债权了,能拿回钱?“连想都不敢想”一位经销商朋友如是说。
这似乎已是中国市场的“潜规则”了:企业一倒霉,经销商肯定最先完蛋。这样的故事三鹿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前有爱多、三株、巨人脑黄金这些为例,后来者也必然众多。
这其实也是市场当中的“显规则”:投资有风险,经营须谨慎,赚和赔原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谁让你上了这条船呢?现在船沉了,钱当然也就没了。需要反思的是,这么多的经销商在最近几年的业务合作中,难道就没有人听说过三鹿和其它乳品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吗?还是知道了,但也只是默认了这其中的“潜规则”呢?我相信,是商人的本性使大多数经销商选择了沉默。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相信对经销商来说,这个教训没齿难忘。因此,好象他们也不是最值得同情的。
我个人认为,在这个事件中,最大的输家是中国食品、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甚至是中国的国家声誉。
[摘自《北京青年报》 李志起/文]
上一主题:有些“逃跑”的外资当初就不该放进来
下一主题:禁“天价烟”,也禁“凯迪拉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