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11月26日至27日,由民建四川省委、民建重庆市委、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民建中央企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成都金牛宾馆举行。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民建四川省委主委陈文华在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的筹备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说,此次论坛将着力于促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争取将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重庆市部分领导,18个对口援建四川灾后重建省市的民建组织负责人,以及海内外企业等共计320人将参加论坛,共同为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献计献策。
“共享和谐、共赢合作”
据了解,2006年11月,在重庆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对于呼吁并推动川渝之间达成合作共识,进而争取国家的支持,寻求两地合作形式、渠道和机制,推动两地企业界,特别是民建会员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7年4月,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协议首次确定了以“成渝经济区”作为两省市合作平台。“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一极五个基地一屏障”为定位,以成为带动中国西部发展的新增长极为目标。此举动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回应。随后,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希望借此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试验区的批准设立,再次为川渝牵手合作提供了绝好机会。
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秉承“共享和谐、共赢合作”的宗旨将力争办成四川、重庆携手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新的重要增长极的舆论载体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次论坛主题是《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论坛分三个大的部分,首先进行的是“高层论坛”,主要由川渝、国家发改委等官员,从推进两地合作政策、制度建设中发表主题演讲;接着是专家论坛;第三个部分是“精彩三分钟嘉宾发言”。 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将莅会做主旨演讲,川渝两地主要领导、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林凌,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廖元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国良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等著名专家和企业家将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从不同视角,不同的体会,围绕“川渝合作”和“成渝经济区建设”发表观点。“成渝经济区如何拓展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川渝经济发展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川渝经济如何建立一体化市场体系和协调机制”以及成渝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绿色增长、枢纽建设、经济增长支撑力、发展软环境等,都将成为中心论题。
陈文华表示,这次的论坛,就是要通过热烈的讨论,营造氛围,利用川渝两省市自然、人文相似,社会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实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积极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使得“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从而推动川渝新增长极的建设。
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加紧《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进度,已在年前报国务院审批。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最快将于本月底至下月初就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到重庆和四川开展专题调研,成渝经济区规划最迟将于明年初出台。
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企业
将到川签约
本届论坛除了邀请国家部委、川渝两省市政府官员及有关专家、企业代表共谋川渝合作大计外,主办方还将组织18个对口援建四川灾后重建省市的企业巨头到川进行经济合作项目签约。其中重庆方面将组织小天鹅集团、陶然居集团、天友集团等60多个企业来川投资。组委会表示,预计论坛期间将正式签约22.3亿元,后续签约50余亿元,通过本届论坛四川预计引资80亿元左右。
实际上,川渝两地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都表示,川渝真正要实现合作,企业应该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主体。
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博士就在最近提出了“金盆战略”新理论,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献计献策。李后强认为,成渝经济区是“双核城市群”,呈橄榄形,是西部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密度和城市密度最高的区域,由此构成易经中的“太极机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渝两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冶金化工、国防工业、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科技实力较强,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众多,科技人才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几位,是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李后强表示,如果西部各省市构成的是一盘棋,成都、重庆两座城市无疑是两个重要的“棋眼”,两地做好做活,西部这盘千年“死棋”才能盘活。而以成渝为“棋眼”的布局就是以成渝为核心,构成“太极结构”,在国家西部一盘棋的战略下,通过成渝两地的深度合作,共同努力,把成渝经济区打造成“西部天眼”。
上一主题:首届世界低碳大会上的“中国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