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刘福龙 新辽商的“绅士风度” 中国商界人情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1-02-13 15:05:38 点击率:]

  人情如同围城,困囿着当代中国人,让人又爱又恨又离不开。于是,商业围着人情转,苦心孤诣与人情周旋,便成为很多中国商人最大的无奈。

  □ 李 楠  

  人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潜规则。处处讲人情的社会现实,演变为谁的朋友多,谁的权力大,谁就能得到好处。

  中国式人情,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在商业上,这种逻辑的体现更为明显。人情已经构成了自己的一套潜规则体系。  

  潜规则之一:

  人情也能成为企业“原动力”  

  在陈志翰看来,中国商人首先是人情的受惠者。很多商人的商业起点,往往正是一段人情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兴市场,一段人情关系,甚至足以成就一个行业。

  15年前,陈志翰正是依靠一个在房地产公司做副总的朋友的关系,白手起家成立起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一举拿下了该房地产开发公司新建的一个楼盘的物业管理项目。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相继从该开发商处拿到了几个项目。

  无论再怎样强化管理、提升服务、打造品牌,陈志翰始终无法否认的是,当初那一段关系,是自己创业的起点。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卖了个人情,对方怎么可能将项目交给一个刚刚初创,甚至没有任何成功案例的公司?  

  潜规则之二:

  做生意就是做关系  

  对于企业,人情不仅在起步阶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情的影响也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陈志翰日益感觉到,企业对于人情的依赖并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而减弱,而是日益加深。中国式人情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用得越多,依赖越重,直到你彻底养成“有事找熟人”的习惯。

  这种中国式的人情交易,其实并非没有规则可循。人情发挥作用的规则是:人情是在无数次的“亏欠”与“偿还”中不断加深和延续。一项规则是:人情是越欠越深的,当有了第一次人情往来,下一次便会变得“熟门熟路”。

  中国式人情的又一条规则是:人情关系呈网络化、放射状发展,一段关系可以带来更多的关系网。

  合理地利用人情。在陈志翰看来,人情的作用并非是放弃自身的修炼和发展,而是在条件相当,或者至少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利用人情推助自己成功。  

  潜规则之三:

  为人情买单  

  当人情成为一种商业化的市场手段,也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成本。中国式人情的发展逻辑就在这一点上发生了转折。中国式人情潜规则体系中的另一条法则便是:当你享受了人情的便利,也必然会为其付出相应的代价——

  首先是现实的经济成本。建立关系需要成本,维护关系需要成本。请客送礼都只是“常规”手段。

  而要维护好这些关系,仅靠临时的公关远远不够。陈志翰的电脑中有专门的文件夹,用以记录客户和其他“关系”的生日、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甚至汽车品牌以及其他一切他可以收集到的信息。

  在中国,建立和维护人情关系,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钱是必须的,但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  

  潜规则之四:

  “还钱”强迫症  

  人情的另一种成本,在于其负债性。

  “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中国传统的“报恩”情结,成为中国式人情另一项沉重的成本。

  当“人情”具有了收益与成本之后,便被注入了新的含义:一种囊括了情义、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交易载体。“人情收益-人情成本=人情效果”,中国式人情潜规则便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其结果的正负,决定了人们对人情的感受。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这次的受益者,下次就可能成为人情利益的亏损者,因为在“还本”的基础上,你还得附加给对方一点“甜头”。而绝大部分人,都需要付出远高于收益的人情成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无论是商业的还是社会的。

  这也就造成了人情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次你欠他100元还200元,下次他再还你价值400元的人情,你再还他800元的人情。当人情贴上了价格标签,就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地螺旋上升下去。

  各方看法

  侃谈人情规则

  与商业逻辑

  龚方雄(摩根大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商道和人情关系有其内在的联系,但是商道或者资本市场仅靠人情关系肯定是不行的。

  梁伯强(中山圣雅仑日用品公司董事长):

  如何处理人情关系?对于一个企业,在它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对应方法,而且人情对应的层面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吴晓波(知名财经作家):

  通过人情去获得各种利益,把人情当作一种潜规则,这其实是一种伪人情。这就涉及到法律问题。比如一个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套近乎,交朋友,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这里会不会涉及到行贿受贿,就是法律问题。

  向宏(光彩集团董事长):

  人情已经困扰中国商人不能完全按商业逻辑来做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迎合一部分人,把当前需要当成重点,其他人就得罪了。顾得过来就顾,顾不过来就不顾,只能如此。

  徐少春(金蝶软件董事长):

  在政商关系上,作为一个企业,要促进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政府也是利益相关方。作为企业家,要为政府献计献策,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

  马明哲(中国平安董事长):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处理好情、理、法的关系非常困难,需要克服种种观念和习惯上的桎梏。现代企业要讲情理法,但要明确判断孰先孰后,坚持法第一、理第二、情第三。

上一主题:“圈子”的能量

下一主题:“薪尽火传”新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