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徽商兴与衰
[发布时间:2011-08-21 18:15:21 点击率:]

  兴 为什么是徽州

  过去总结徽商兴起的原因,不外乎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活艰难,不得不出外经商,但中国类似这种自然环境的地区很多,为什么有些地方出土匪,而徽州出商人?说明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我总结了五点:

  第一,地方经济结构决定。即使人口不太多时,徽州山区所产粮食都不能满足自身生存需求,只能利用本地资源如林木、茶叶、徽墨、纸张等销售出去,换回粮食。第二,悠久的经商传统。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徽州的经商风气就已兴起,宋代以后更不用说了,到明中叶时徽商作为一个商帮正式成型。第三,血浓于水的宗族支持。徽州人的观念是“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同族之内一人经商总是互相帮扶,再由血缘观念扩展到地缘观念,在各地建立徽商会馆,利用乡土观念和行业组织发展经济,开拓市场。第四,开拓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留存下来的徽州文书中有“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之说,可见徽商之坚韧。第五,勤俭起家的作风。徽商刚出门经商时,都是小本经营,财力微薄,靠的就是积极进取、善抓机遇、意志坚定,才最终获得成功。

  ——卞利(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  

  衰 传统文化式微

  传统徽商衰落的原因,是清中叶(道光年间)取消盐业垄断经营,加上太平军长期战乱,以及地方官府的敲诈勒索,近因则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后徽州地方宗族社会的逐步解体有关。

  其一,悠久的文化传统,浓厚的儒学氛围,本来是徽商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宗族内权威人物的文化素质急剧下降,以往的乡痞反而往往身居家族高位。其二,徽商兴起的前提和归宿都是教育,徽州地方传统教育体系从清末取消科举后日渐式微,上世纪50年代则基本连根拔掉了。其三,从民国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地方政治权力不断下移,政治觉悟较高的穷人取代了有钱有文化的地主和商人,成为基层权力主体,徽商的衰落是早晚的事。

  导致传统徽商最终消亡的,是1953年~1955年的“一化三改造”运动,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改造”,强制要求公私合营。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下,农业合作化高潮迭起,村镇党政权力日益强大,而徽商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又以个人自由买卖为最大特点,受到全面控制乃至消失,实属必然。

  ——沈葵(安徽省社科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

  (以上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谭洪安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