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职潮不断 减持风不减
[发布时间:2011-12-08 08:54:52 点击率:]

 每年年末,一波波高管离职潮已成为A股市场独特的风景。11月份,沪深两市共有94家公司105位高管相继辞职,而浙江上市公司也在这波离职潮中推波助澜。据统计,仅浙江就有9家上市公司11位高管离职。分析人士指出,高管辞职除了部分有可能是因为公司借壳或业务转型辞职,更多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公司高管层密集地震,则可能是在为套现埋下伏笔。

  □ 稿件撰写 崔丘

  

  年末高管离职潮再现

  

  12月2日,浙江禾欣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及职工代表监事叶醒于11月29日递交了辞职报告。

  公告称,叶醒因个人工作变动申请辞去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及职工代表监事职务(自其辞呈提交至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起生效)。其辞去证券事务代表及职工代表监事职务后,将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叶醒是11月份以来浙江上市公司第11位辞职的高管,但肯定不是今年的最后一位。

  年底将近,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现象正愈演愈烈。

  据统计,11月沪深两市共有94家公司105位高管相继辞职。其中,沪市有23位高管辞职;深市有82位高管辞职,成为辞职的重灾区。

  而浙江上市公司也在这波离职潮中贡献了不少力量。11月份,浙江共有9家上市公司11位高管离职。

  

  中小板、创业板成重灾区

  

  11月3日,义乌华鼎锦纶董事会秘书王磊向董事会递交辞职意向函,因个人原因拟于近期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成为11月份高管离职潮的先锋。

  没几天,11月9日,三花股份董事史初良、监事陈金玉双双递交辞呈,其中陈金玉辞职将导致其公司监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陈金玉的辞职报告将在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选聘新的监事后方可生效。在公司选聘出新的监事之前,陈金玉先生仍将继续履行三花股份监事职务。

  11月14日,贝因美收到了公司监事李宇航递交的辞职报告。

  到了11月下旬,高管辞职集中爆发。11月22日,先锋新材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先锋提交了书面辞职申请。

  就在同一天,日发数码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夏岭因个人原因也辞去公司职务。

  11月28日则有两家公司三名高管离职,当天,南都电源总工程师童一波向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亚太股份董事长黄伟潮、董事施正堂分别因“个人原因”和“工作调动”双双离职。

  此外,11月30日华谊兄弟的徐佳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财务总监和证券事务代表的职务。

  有研究员表示,多位核心高管集体离职,这样的公司要警惕,有可能是对未来的经营面临不确定。

  

  高管减持意在套现?

  

  在大多数辞职公告中,高管的辞职原因无非是“工作调动”、“个人原因”以及“身体原因”,但这些过于含糊的解释往往很难让投资者信服。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在离开董监高职位后,无论是否在关联子公司任职,6个月后均可自由买卖公司股票。如果不辞职,高管的限售股至少要1-3年后才能分批卖出。

  事实上,辞职之后就迫不及待大幅减持的高管早已有先例。11月16日晚间,顺网科技发布股东所持股份变动情况的公告。公告中列明了11月以来寿建明、程琛、许冬三位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出售公司626万股股份,其中,寿建明套现金额已经达上亿元。

  寿建明曾任顺网科技公司总经理,已于今年6月24日辞职;许冬为公司副总经理;程琛则任顺网科技研发中心经理。据公告,减持后的寿建明尚持有顺网科技145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02%;许冬和程琛减持后持有的股份数相同,为338.1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6%。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高管辞职除了部分是因公司借壳或业务转型辞职,更多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公司高管层密集地震,则可能是在为套现埋下伏笔。为了规避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以辞职的方式为未来减持套现做准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大量的高管进行减持套现,累计套现超百亿元,平均每名股东套现1349万元。而伴随近期辞职潮而来的则是高管套现频率井喷,最近一周高管日均套现额超过1.5亿元。

  

  正泰集团引领减持风潮

  

  事实上,11月A股市场已经刮起了减持风潮。

  继10月份大涨4.62%之后,刚刚过去的11月份股市再度大幅下挫,累计跌幅达近5.5%,其间,产业资本再度掀起套现潮。

  来自西南证券的统计显示,根据上市公司公告计算,11月份,限售股合计减持市值达到118.10亿元,涉及上市公司203家,其中,二级市场减持47.20亿元,大宗交易减持70.89亿元,减持市值总额是10月份的3倍多,创出年内单月减持市值最高,也是2010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而在市场大涨4.62%的10月份,根据上市公司公告计算限售股解禁后减持市值为37.43亿元,涉及上市公司56家。

  与此同时,11月份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市值共计6.94亿元,较10月份减少6.97%,创出5月份以来的单月新低。

  在浙江上市公司中,正泰集团12次登上上交所大宗交易榜单,其间累计出售1305万股,交易金额1.72亿元,成为浙股减持风潮的领军者,紧跟其后的分别是顺网科技累计减持626万股,交易金额1.53亿元;海利得减持累计871万股,交易金额达8676万元。

  “高管离职潮和减持潮这两种现象几乎是一对双胞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业内人士表示,高管频频离职、上市公司减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企业后市发展看空,随着政府近期的一系列表态,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不变的基调逐渐明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景比不上套现资本投资。

  

  离职潮不断 减持风不减

  

  今年以来,高管“离职风”不断升温,剔除因换届、身体原因和工作调动的原因,以辞职和个人原因离职的高管已经多达1719位,其中,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高管714位。仅11月份就有45位高管离职,其中,董事会秘书就有14人“挂印而去”。

  统计显示,11月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共有258位高管出现了减持行为,减持股份合计1.48亿股,按照交易平均价或变动期间股票均价计算,套现金额合计29.87亿元,环比10月份增加了8.7倍。在年内,之前小盘股高管减持的高峰出现在3月份,当时减持金额合计为22.19亿元,与之相比,11月的减持规模再创新高。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约束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股份的法律只有《公司法》和《证券法》,这些“闪辞”高管的做法就是钻两个法律的空子,只要辞职,就可以尽快卖出手中的股份。如果不辞职,由于是限售股至少要等一年到三年才能分批卖出。而监管方面对“闪辞”措施有限,也加剧了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