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菟丝附蓬麻:深圳“苹果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1-12-21 09:02:47 点击率:]

  名为菟丝子的寄生植物,它们紧紧攀附于宿主身上,借着宿主的养分,开放出妖艳夺目的菟丝花。作为数码产品的集散地、山寨者的乐园,深圳数以千计的生产厂以及贸易商,这些围绕着苹果产品制造着五花八门产品的工厂,每年创造着上千亿元的产值。   □ 稿件采写 胡茜

  

  作为数码产品的集散地、山寨者的乐园,华强北显得破旧、嘈杂而纷乱,使“深圳是个世界加工厂”的印象更加名副其实。但万象城、COCOPARK的数码超市,却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建于商城里宽阔的主干道旁,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和格调时尚而宁静,光鲜的门脸吸引着中高端消费者驻足。而步行其间,你会发现,这些占地约三四百平方米的超市,只有一个主题——苹果的全线产品及周边配件。

  时尚和繁华的背后,是深圳数以千计的生产厂以及贸易商,这些围绕着苹果产品制造着五花八门产品的工厂,每年创造着上千亿元的产值。

  

  一个价值千亿元的市场

  

  从广州赶往深圳,坐和谐号1小时,再转乘地铁,到达约好的茶楼路口已是晚上9点。深圳的茶楼果然众多,一路寻下去,鳞次栉比。

  与记者见面的张其龙,四川人,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年近40岁的人皮肤依然保养得很好,他在深圳做外贸已有近10年。记者进门时,老张正在淡定地摆弄着iPhone4手机。

  寒暄时,老张告诉记者,前两天陪客户喝早茶,不小心把手机掉到了地上,拾起来时屏幕已经碎掉,他说自己并不怎么心痛。“我把手机拿到万象城去,不到一小时,修好的手机已经换成了白色外壳,屏幕崭新如初。”

  记者好奇地拿过老张的手机,用手触摸滑动了两下,非常顺畅,甚至比原版的手感还好了不少。

  据老张说,这套中国台湾的高仿外壳,只收了他成本价280元,对外,算上人工和杂费也不过400元。

  与老张一同来的,还有他的朋友刘骏,在深圳华强北经营手机批发业务,其中iPhone、iPad、HTC以及三星等智能手机是他的主力销售机型。他说,自己也常给客户附带购买大量苹果配件,包括大多数“果粉”需要的充电器、耳机、贴膜以及皮套。

  “比如苹果的组装耳机,就有30元、40元和50元等不同价位的型号,和原装耳机最低价155元相比,要便宜很多。”记者问,原装和组装的产品有差别吗?刘骏说,至少他感觉不出来,他的客户也没有投诉的意见反馈,也许有差别,但是不会很大。

  老张说,这里也有所谓的“山寨”和“品牌”之分,其中成型的做“品牌”的中高端企业不到100家。

  通过老张的牵线,记者辗转联系到一家“品牌”企业,BG微络斯公司的副总陆艺峰,据说这家公司主要以销售国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授权产品为主。ODM可以使厂商减少自己研制的时间,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用料采购和优良资源的配备上。这家公司目前销售的iPad皮套、贴膜和便携音响产品的订单非常可观。

  “这些配件大多来自深圳,”陆艺峰说,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这个行业里只能算是千万元级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出货走的是两条线,一是国内销售,二是国外代工,其今年的销售比例大约是50:50。

  当记者试探性地问,这块市场现在怎么着也有几百个亿的产值了吧?陆艺峰却是轻蔑地一笑,“你外行了吧!告诉你,目前在深圳做这一块的厂商就不下1500家,产值至少有上千亿元了。”

  

  不只是代工

  

  老张热情地邀约记者跑了一圈市场。从华强北出发,绕万象城、COCOPARK走一圈,其时尚而宽大的数码超市整体装潢酷似苹果专卖店,店里铺着实木地板,清爽的主展示台上,循环播放着最热卖的Macbook、iPad2、iPod和iPhone演示片,苹果的贴膜、平板电脑外套、耳机、各类充电器以及iPad读卡器等数百种产品在挂架上排列整齐,被店员打理得一尘不染。老张偷偷告诉记者,这其中的大部分产品,产地均来自深圳本地,并非苹果原装。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一些有野心的厂商,不只是简单地给ODM代工,他们利用已获得的授权,以及由ODM带入的设计与管理模式,在苹果周边配件领域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为苹果供应电池电芯的台湾人谢云程就是为数不多的“品牌商”之一,“2007年iPhone推出以及2010年iPad上市,盘活了好多中小型企业,包括过去制造音乐MP3、MP4、电池的厂商,都开始涉足这个领域。特别是iPhone 3G热卖的2008年,正好赶上3G网络在国外的普及,配件市场随之兴起。2009年的iPhone 3GS上市,因为iPhone3G和3GS的保护膜、保护套等是完全通用的,同一个配件可以对应两个机器,节省了一大笔模具成本,这给我们这些配件厂商打稳了扎实的根基。

  

  依附者的尴尬

  

  从深圳罗湖区到东莞,驾车一个多小时,越往前走,道路变得越是狭窄,两边的房屋也开始逐渐低矮。到阿华的工厂前停下时,四周只剩下清一色的3~4层简陋混凝土建筑。据阿华说,这里的厂房都是村委建了之后出租给工厂的,小的厂按层租,大的厂能租下整栋楼。

  阿华的厂子算是中型企业,占了整整两层楼,走进车间,厂房里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每人都带着头套埋头工作。

  阿华说,这附近做品牌和山寨的苹果周边产品的厂家就有好几十家,整个深圳周边有1000多家。5年前,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在生死线上挣扎,多亏了苹果的爆发式增长,让他们有了一口饭吃。

  阿华的一番话使记者联想到了一种名为菟丝子的寄生植物,它们紧紧攀附于宿主身上,借着宿主的养分,开放出妖艳夺目的菟丝花。只是,菟丝花再美丽,也有着自己的悲凉。作为一个依附于苹果公司而存在的新产业,无限商机的背后同样弥漫着乌云。

  阿华说,去年,由于苹果的这一招升级措施,深圳很多山寨企业瞬间就崩盘了。

  想要和苹果合作,就得缴纳“保护费”,想要做品牌,就得真刀真枪地去比划。涉及到用料和工艺,这里面的投入也是不容小视。

  

  管理之声ⅠGuanli Zhisheng

  如果世界上不再有苹果

  

  抛开“品牌”与“山寨”各自的尴尬,作为依附者,他们最大悲哀,更是在于失去宿主时将要面临的灭顶之灾。

  10月6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逝世,他留下的科技遗产能否获得好的传承,一直是世界争论的焦点。“如果世界上不再有苹果,你们怎么办?”当记者不无担忧地问阿华时,这个年轻人并没有表现出预料中的忐忑。

  “深圳的厂家大多有自己的打算。”阿华说,据他所知,已有为数不少厂商在主打苹果产品线的同时,未雨绸缪地推出了热销安卓机型的相关配件。

  此外,不少大点的厂家近几年也开始大力发展起了电子商务平台。阿华的一个做渠道总代理的兄弟,早些年便已经开始利用淘宝积累用户,在线上销售产品,一边积累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一边向品牌口碑迈进,以扩大发展空间。

  从阿华的工厂出来,慢慢抛在身后的,是一片片简陋的工厂,而无法抛在脑后的,是对这个依靠制造和代工积累原始财富的行业的思考——

  即便是从苹果转投入微软、安卓的怀抱,这数以千计的制造厂们依然只是换了个宿主的寄生物。这些能创造千亿元产值的从业人们,依然只是仰人鼻息的依附者。他们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而我们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抬头挺胸地剥掉“世界工厂”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