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毋庸置疑,火电企业正在遭遇漫长的寒冬,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残酷的产业大洗牌。作为行业的领跑者,华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华能破解产业困局的路径,发掘火电企业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探究一个产业的优势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发电行业大面积亏损,发电企业如何突破?面对记者,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总经理曹培玺提出了集团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思路,其中关于“推进内涵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科技发展和国际发展”的新表述,对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
路径之一:
核心优势 锁定发电
对于电企涉足上游煤矿,曹培玺认为这不是华能的强项。但鉴于形势需要,华能制订了“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的战略思路。
仅靠电企自身能力来进行产业上下游扩张,很难在短期见效。“所以要深入推进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本质要求。公司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曹培玺说。
为此,华能集团一方面呼吁国家加强对煤炭市场价格的监控,维护煤炭市场稳定,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另一方面注重在内部挖潜方面做文章。
在加强燃料成本管理方面,华能的主要做法是:落实重点合同兑现率,按照国家发改委稳定煤价和加强重点合同监管等相关文件要求,与电煤主渠道供应商加强协调沟通,降低采购成本。还有加大内部市场供应,提高内部市场供应比例。另外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实现燃料的闭环管理。与此同时积极拓宽供煤渠道,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分析和把握国际煤炭市场走势,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供应网络。
“华能的优势就是搞电,现在需要以提高资产效益为重点,深挖7400多亿元资产的潜力,做好存量资产提效和增量资产增效工作。”曹培玺说
对于未来的煤电改革之路,独立董事刘纪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我认为电力期货比煤炭期货更加重要。我在2001年作为国家电力公司的顾问,去考察了美国、欧洲的电力商品期货交易所。这些交易所非常大,交易大厅跟股票交易大厅是一样的,在这里做交易的,不都是用电的用户,实际上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参与电力期货的买卖,他们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调整电力的供求关系,因此,我认为要解决煤电的问题,煤炭和电力两个市场都应该建。”
路径之二:
领先优势 清洁能源
“就华能来说,目前火电、清洁能源要同时搞。”曹培玺说。发展清洁能源、拓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华能的一个重要战略。
近年来,华能在风电领域投资较大,根据曹培玺预计,2011年底华能风电的装机量将突破600万千瓦,仅风电就为华能带来10亿元以上的利润。
“现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是对人类负责。那么作为中央企业来说,企业战略要与国家战略相一致,所以华能正在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在曹培玺的排序中,清洁能源首要的是发展水电,其次是风电,再次是太阳能,第四是核电。这也符合华能能源结构目前的利润率排名,“目前水电利润率排名第一,风电排名第二”。截至2011年上半年,水电占华能总装机容量的9.1%,风电占4.6%,光伏和生物质发电占比极小,以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为代表的华能核能产业刚刚起步。
曹培玺一直看好核电,“目前华能进入了核电俱乐部,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可能年底会开工,但是这要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从专业角度来看,核电运行稳定,适合带基荷,而且电价方面国家又有优惠政策,核电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路径之三:
融合优势 跨国并购
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对于华能来说,当年“走出去”并购的海外公司如今却成为一支“生力军”。
2003年12月,华能以2.27亿美元收购澳洲电力公司(OzGen公司)50%的权益,该公司总装机容量共180万千瓦,权益容量约为97.7万千瓦。OzGen项目收购是在中国电力企业贯彻十六大关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精神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2011年4月,华能控股,粤电参股以12.32亿美元收购国际电力公司(InterGen公司)50%的权益项目完成交割。公司拥有12个运营电厂及在墨西哥的1个压气站和管线工程,总装机容量814.6万千瓦;6个前期项目分布在荷兰、英国、美国和菲律宾,总装机容量475万千瓦。从此,华能业务范围已扩展至英国、荷兰、墨西哥、菲律宾等国,成为我国电源分布范围最广、业务涉及国家最多的全球化发电集团。
“我认为‘走出去’对于发电行业确实十分必要。到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由于其电价市场化,一般来说企业会盈利,可以用来部分缓解国内的困难。在全球化的格局下,中国企业要想融入世界,只有通过和世界上的企业合作,才能学习全球化的知识,才能把别人的经验拿过来为我所用,提升自己企业的水平,才能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曹培玺一直是华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者。
路径之四:
后发优势 稳健增长
GE对于华能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其实一直为华能贡献稳定利润的资本服务公司也是来源于GE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的谏言。
2002年,在与华能管理层的一次会晤中,杰克·韦尔奇坦言:“GE资本服务公司的成绩证明,产业办金融,有利于产业加速发展。”杰克·韦尔奇的结论更加坚定了华能涉足金融产业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自1987年便开始涉足金融领域的华能抓住机遇,于2003年底设立了华能资本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本公司),开始对系统内的金融资产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与运作,并逐渐确立了为主业提供“业绩支撑”和“功能支撑”、做好“金融支持”的战略定位,华能金融产业由此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因“资本”一词出现在公司名称中在国内尚属首例,工商局为此还专门要求华能出具了解释性说明,并经反复沟通后方获准通过。如今,步华能资本公司后尘,各种以“资本公司”为名的企业已遍及全国。
过去7年多时间里,华能资本公司收购重组了宝城期货和贵诚信托,新设立了永诚保险、碳资产公司和华能景顺罗斯公司,建立起了“1+9”(资本公司+9家控管企业)的金融控股管理架构,实施了长城证券、财务公司、永诚保险、贵诚信托的增资扩股,在拥有金融业务门类、经营规模和业绩等方面,居于国内产业办金融的前列水平。
“十一五”期间,华能金融产业历经金融危机,却稳健发展。2007年以来,金融产业对华能总体利润的贡献度一直保持在1/4以上,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对当前发电企业遇到的经营困难,曹培玺认为,必须从政策层面入手,协调推进煤电运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发电行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当前发电企业面临的问题。
(朱雪尘)
上一主题:东方电气:塑造伟大公司的灵魂
下一主题:浙江四大眼镜制造企业群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