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奶源遏制了中国乳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2-09-03 09:08:14 点击率:]

  近日,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八次年会暨第十二次乳品技术精品展开幕式在浙江世贸展览中心顺利召开。就当前中国的乳业发展问题,乳业界专家与乳品企业一道共同探讨十一五中乳业发展面对的生存危机以及在十二五中怎样应对和化解危机,争取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乳业:

  “十一五”期间遇到挫折

  8月24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八次年会暨第十二次乳品技术精品展开幕式在浙江世贸展览中心顺利召开,经过清理整顿后的乳制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都大幅提升。

  2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八次年会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行。国际乳品联合会技术总监乔治先生,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先生等中国乳品企业界人士共同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中国乳业“十一五”期间发展速度明显降低,乳制品行业信誉发生危机,消费者信心降低损失重大。我们看到,一边是国内乳制品行业乱象不止问题频发,另一边是洋奶粉大举入境频频提价,中国乳业步入畸形发展的怪圈。  

  专家:

  奶源监管遏制了奶业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长春说, 中国乳制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质量问题或者是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哪里呢?关键是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乳制品企业必须有奶源,这个奶源的价格过高必然就会导致企业寻求用相对较低的原料来替代较高成本的原料,就会导致出现三聚氰胺这种事件,奶源供应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的话,很难解决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问题。

  在徐长春看来,目前中国乳业最主要的是要转变发展思路,走一个国际化的道路,一方面要实现奶源供应的国际化,可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因为美国、新西兰、欧洲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人少地多,奶源生产的土地比较丰富,在奶源建设上技术比较高,生产效率也比较高。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就可以发挥中国企业设备先进,生产装备先进优势,也能发挥国外的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双赢的合作。不仅如此,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个长远眼光,把自己的产品要面向国际市场,不只是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这样的话,两头都走向国际化都能破解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还要在国内建设自己的奶源基地,就近生产,就近销售。最后一个问题,建议我们监管部门对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和国外的乳制品监管的标准要一视同仁,因为我们是WTO的成员国,我们不能发展到今天,已经国际化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来给国外的企业超国民待遇,而我们自己的企业成为二等公民,这样是不公平的,国内的标准,国际化的压力下我们的企业的产品为将来走向国际市场埋下伏笔。   

  企业:

  奶业发展根本在于奶源

  “中国乳品工业水平应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我们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光明总裁郭本恒说,新西兰等乳业发达国家乳企管理水平未必有中国的好,“他们为什么很少出事?因为他们的奶好”。“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郭本恒说,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在他看来,中国的原料奶奶价已经成为日韩以外世界上最高的!”光这还没有算奶的质量问题。这么高的原料奶成本,让企业很难消化。

  据了解,今年新西兰进口奶粉的价格最便宜时每吨2.2万元,现在在2.3万-2 .4万元左右,如果用国产奶源,成本就要3.5万元。郭本恒算了一笔账,目前原料奶收购价为3.5元/公斤(光明收购价为4.27元),一吨就是3500元,9吨奶做成1吨奶粉,再加上其他费用,差不多是10:1,也就是说一吨奶粉的成本3.5万元,远超进口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