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广核:核电发展 人才先行
[发布时间:2012-09-20 10:10:48 点击率:]

  从最基层员工到最高层领导,中广核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就完成了核电各级人才的自主化培养,不但做到了人才的充分自给,还可以对外输出。从艰苦创业时期的“黄金人”到如今展翅翱翔的“白鹭”,人才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 申小玉

  

  在中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人才培养基地有八个醒目的大字:“核电发展,人才先行”,这八个字是中广核集团遵循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依托外援到自主培养人才,从一穷二白到坐拥亿万资产,中广核的发展离不开其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货真价实的“黄金人”

  

  “30年前,在世界拥有核电站国家的排行榜上,没有中国大陆的名字;30年后,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总量已居世界第一。30年前,我国引进法国核电设备,中广核同法国电力公司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30年后,中法共同站在核电的前沿,成为建设第三代技术核电站的伙伴。昔日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核电巨头并肩合作的实力。”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学院执行副院长陈泰介绍说。从建站初期,管理层就充分意识到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20世纪6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力建设核电站,快速形成了核电建造和运营体系。到80年代,由于能源过剩,这些国家放缓了核电建设。

  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需求强劲,核电作为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势在必行。然而,当时中国的核电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既缺资金,又缺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之初,公司就不惜重金派出113名人员赴法国电力公司核电站进行培训。陈泰表示,由于每个人的培训费用平均高达130万法郎,约2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当时的金价折算成等值的黄金,其重量接近一个人的体重,“黄金人”的称呼便由此而来。由于培养费用的昂贵,对赴法人员的层层选拔和考核也是严格甚至残酷的。

  整个培训要历时几年,包括在国内两年的语言和核电基础理论知识的预培训,周期为6至19个月的赴法培养,以及回国后的在岗实践与培养。之后,这批人在自身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在中广核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为中广核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逐渐实现了核电站人才的自主培养和运营。“黄金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黄金般的价值。

  陈泰介绍说,中广核下大决心送这批人赴法学习,足见公司高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正是这批人为中广核自身的发展和核电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昔日的“黄金人”如今也大都进入了集团高管层面,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核电发展 人才先行

  

  1954年,美国建成第一座核电站,随即蓬勃发展,直到出现能源过剩,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才放缓了核电的发展。目前,在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里,法国和立陶宛核电比例均高于75%,而中国核电只占2%。因此,从我国目前核电发展的规模和现状来看,大力发展核电是必然的趋势。

  如何快速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有了“黄金人”的人才培养基础,中广核通过30余年的积累和沉淀,不断吸收国际先进人才的培养经验,坚持“核电发展,人才先行”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了“授权上岗、全员培训、终身教育”“培训就是生产力”“培养人而不仅仅是培训人”“知行合一”等人才培养理念。

  正是在这些理念的带领下,中广核才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学习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自主培养核电人才的发展之路。

  

  覆盖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广核,员工的培养与其成长路径是密切相关的。2005年,集团组建了核电学院正式承担起对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职能。核电学院为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规划了培养路线图,让他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因此,只要肯学,员工就能不断成长,而成长的速度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中广核的人才管理战略需要五大方面的人才支撑,与之对应的则是对人的培养,包括企校联合培养、核电运营人员培养、核电工程人才培养、管理及领导力发展,非核清洁能源人才培养,培养工作由核电学院的五大培训中心全部承担。

  员工从进入中广核,到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直至培养成高端科研与技术人才,或者部分人员被培养成管理人才,中广核都会为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大学对人的培养是有限的,核电对人才专业要求之深之广,又要求我们必须将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得细致、系统、结构化。因此,中广核将自己定位为帮助员工职业成长的学校。从最初培养‘黄金人’到现在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广核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做出了许多成绩,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领导力培训项目。”陈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