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结构理财卷土重来 高收益率存在“陷阱”
[发布时间:2012-10-21 21:48:18 点击率:]

  曾经让内地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如今卷土重来。“理财产品的营销现在普遍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把最诱人的甚至仅存在于实验室里的东西摆在投资者面前,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产生过分美妙的幻想,而又常常在产品运行中无法达到,投资者很容易被超高预期收益所迷惑。”资深信托人士刘擎对记者表示。

  细节中的“魔鬼”

  据媒体统计,2011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为星展银行的产品,达16.08%。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星展银行发行了50多款理财产品,30多款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10%(一年以上产品市场平均预期收益率期间为10.3%),占比超过总量一半。13款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20%,在这13款产品中除了三款产品保本外,其他均是不保本产品。其中最高的产品是“股得利”系列1119期产品,预期收益率竟高达50%。

  那么,星展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预期收益率实现的几率几何?经某资深理财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测算,以星展银行最新推出的股得利系列第1249期产品为例,挂钩普拉达(1913.HK),“每10万元本金只有在观察日价格持续低于障碍事件触发价格,且收市价格为股价66.3599元,且参与率为65%时,才能取得12999.88元的收益,也就是宣传中诱人的13%的收益。”

  该分析师表示:“这对于一个运动中的市场,几乎可以说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因为判断股价本已相当不易,而要让股价长期在一个区间运动,并在理财产品到期日的时点触碰某一价格,是一种似乎只存在于产品经理研究文案中的状态,多一分少一分都无法达到那个诱人的13%的阀值。”

  中资行效仿

  至于中资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则相对谨慎,其中四大行发行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便已寥寥。中国银行雄踞理财产品发行量榜首,但2011年至今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不超过8%。但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星展等外资行也在逐步“效仿”。

  “中资行相较外资行拥有无法比拟的渠道和客户优势,即使设计很低的预期收益率亦能海量发行,通常比同期存款利率高50%以上就可以卖得很好,此外有关部门对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有较严格的监管。”刘擎如是对记者评述。

  但某些中资银行的信托和理财产品也存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的问题,刘擎称:“比如某些证券类、房地产和矿产信托产品,以及挂钩这些信托的理财产品,对浮动收益的描述动辄37%、53%,其实背后也是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有的偷换概念,在宣传中把适用于次级投资者的交易条件笼统作为高收益率,而不充分披露与之对应的高风险。”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认为:“本类产品的主要风险在于银行理财产品止损机制不完善,即在产品亏损的时候,银行却推脱或拒绝客户赎回,因此导致产品巨亏。”以星展银行的股得利系列第1249期产品为例,“目前本款挂钩普拉达的是保本金,但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如果只能收回本金,等于损失了利息和资金的机会成本。”

  信息披露待改善

  结构性理财产品并非绝对不可碰触的洪水猛兽,某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外资行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产品,且投资期限往往都在1年以上,从投资理念及操作方式而言,更富有理财的意义。相比较而言,当前国内的中资银行推出的很多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一些投机产品,对培育整个国内理财市场并无好处。外资行在理财的理念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但该人士坦承,“目前对中资行的理财产品监管较为严格,而外资行的同类产品多半不定性。”

  前述资深理财分析师认为,“高收益的产品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大多数银行在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都有一个风险评估的报告,一般来讲收益超过10%的理财产品都不太适合保守型的投资者。”否则,类似“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客户巨亏5300万”的不幸将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