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第五讲 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主要是一些先进的企业和良心理论工作者倡导并从提出相关标准开始的。在时间上考察,它是20世纪初由学者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国际劳工运动、人权运动、消费者运动、环保运动的推动,并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鼓励和促进下,逐渐走向高潮。这个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就是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也就是从统一的规范制度上,解决用什么样的尺度考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问题。于是,就逐步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大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标准。比如,全球八大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标准(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标准、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证、AA1000标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全球性苏利文原则、SA8000标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业标准(六个),如ICTI认证、BSCI认证等;当前我国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核心法律法规,如宪法、公司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工会法、环境保护法等;还有一系列行业社会责任标准,等等。
第六讲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
以上所列的这些标准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主要内容,但还不是评价工作程序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除了标准等指标以外,还要设计和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是指企业为反映和衡量企业整体、内部组织和员工个人,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责任环境影响的效果和效率而设置的指标体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国学者们参照国际经验,也提出了许多体现中国特色的评价理论。如赵丰年基于综合评价的理论,以企业职工、客户、股东、供应商、社区好同行业者6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为评价者,提出了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赢利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8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辛杰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提出了10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指标体系;李伟阳、肖红军提出从利益相关方、责任内容、功能、组织层级、作用属性五大维度中构建框架模型;徐颖提出从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及环境资源7个利益相关者的维度,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黎友焕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出7个维度的社会责任表现,包括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社区和特殊群体等方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总的来看,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问题上,更多的研究者是主张从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但现有的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统一性,这也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还是一个新事物,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和企业的共同需要,也反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可探索性。
第七讲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
以上谈了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如何进行考量及评估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实现的问题。只有抓住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这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展开研究,才能弄明白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实现的这个落实责任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有一个诱发因素和促成的运作过程及机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国理论界已有很多先行者和优秀著述。如蔡宁、李建升、李巍基于承担社会责任受经济、道德、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存在系统关系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包括经济、制度、监督与执行4个子系统的实现机制。
耿合江、韩振燕、崔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机制加以推进,才能实现。
黄溶冰、王跃堂则从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是由企业主体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的路线图。
还有李纪明认为企业责任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实施内部生产守则、外部守则、跨国公司“查厂”、第三方认证。这里的内部守则、外部守则,主要是责任管理层面的规制规范;“查厂”是指跨国公司对成都外贸加工任务的企业本土企业进行责任检查;第三方认证主要有两种:一是综合性的履行标准情况的认证,如SA8000、IS926000认证,二是行业性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上一主题:打造“橄榄型”人才队伍
下一主题:电商大战刺激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