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厂知名能人
在河套酒业集团,提起赵连顺,都知道他是一个酿酒技术能手、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赵连顺根据生产实践,创新出了很多的酿酒工艺的新方法、小诀窍,例如无土封窖法、科学养护窖泥法等,提高了窖泥利用率;他酿酒技术精湛,对酿酒技术各种理化指标参数掌控合理,在酿酒生产中做到“稳、准、细、净、慢”,形成了“赵连顺班组生产法”。
河套酒业非常重视酿酒技术人才的培养,像赵连顺这样的酿酒技师在原酒车间还有很多,公司都把他们放到酿酒生产的重要岗位。河套酒业副总经理常俊告诉记者,白酒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发掘、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既要“阳春白雪”——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下里巴人”——学历低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这就是张庆义董事长所倡导的,对于人才,就要不拘一格地使用,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张庆义深知,搞企业整个企业要壮实,毛细血管要发达。只有车间技工这个层面人才辈出,企业才有发展。同样做酒,用同样的料,不一样的工人操作出来的酒,有的量多质好,有的量少质次,这就看劳动者能不能用脑子劳动。
赵连顺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一个班组生产的能人,说明了河套酒业给每个人每个岗位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你就会成为企业的宝贝。
从一名技校学生到国家级品酒员
上午选十杯酒让你品过,下午让你从几十杯酒中挑出一杯酒来,让你回忆是上午的哪一杯,这听起来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游戏,但却是国家级品酒员所面临的挑战。品酒员在品酒时要专心致志地找出每种酒在色香味等各方面的特点,并把得到的各种信息,输送到大脑信息库里,贮存起来。专业的品酒师要求脑子里至少储存1万种香味,一旦某种嗅觉或味觉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要准确地与记忆库的信息对上号。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见国家级品酒员的专业性和稀缺程度,有人说,国家级品酒的评委不到400人,比全国院士的数量还要少,培育名酒,品酒员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酒体中心被称为“眼珠子部门”。张红梅就是河套酒业培养出来的国家级品酒的评委。张红梅1989年参加工作,今年44岁,现在是河套酒业集团酒体设计中心主任,轻工高级工程师、自治区白酒协会专家组成员、白酒国家评委。
河套酒业的酒体设计中心有70多人,他们每天的工作程序是,5个人品6杯酒,胡乱编码,然后把结果送给一个人,一个人再翻译出来,3个人认为是甲级的就定为甲级,然后再经过科学仪器的分析,这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使酒的品类分析更加科学。
走进张红梅的工作室,扑鼻而来的是股浓浓的酒香。房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100多个酒瓶。据张红梅回忆,自己当时从巴盟技校毕业,来酒厂并不很情愿,因为那时酒厂二、三百人的企业,连个厕所都没有,工作环境脏乱差。但她很感恩厂长张庆义是个爱才的人,对品酒员的培养特别重视,行业里只要有学习机会一定创造条件让品酒员参加。
2011年河套酒业酒体中心的人分成两组,一组从成都出发,到邛崃、泸州、宜宾、重庆,另一组从山东出发,到洋河等地去考察,感受这些著名酒类企业的氛围,在学习过程中,考察人员感到了差距,他们见到好酒就买回来,回来后研究这些好酒的做法,用到自身企业的发展中。
张红梅说,河套酒业一直致力于建设一种专家文化,在河套酒业,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曾祖训、沈怡方等国内一流的酒类专家,他们都是中国最早使用色谱分析酒类微量元素的专家,使各种酒香型的确立有了科学依据。河套酒业把这些专家请进来指导,使企业发展走上了高起点的捷径,使我们这些品酒员也开阔了眼界。
上一主题:腹背受敌 手机代理商探寻转型
下一主题:四大门户网站拼抢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