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农村里的房奴:空巢之家 户籍之困
[发布时间:2014-07-09 10:51:34 点击率:]

  房奴这个词早已不是城里人的 专属称谓,农村里一样存在,在城里的房奴们为还房贷而劳碌奔波并且羡慕农村人的田园生活时,房奴也在农村里出现而且人数在不断的增长。农村的孩子长大成人 要成家,需要钱来建房结婚,可只靠耕种土地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就需要外出打工,打工赚了钱在农村建了房结了婚,可还需要维持生活以及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 所以得继续外出打工,老家的房屋成为空巢,且还得在外地另外租赁房屋居住,为孩子将来建房而赚钱,如此陷入一个有家归不得怪圈。

  房奴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社会与经济有着怎样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对如此现状有着怎样的影响?有什么可以缓解或解决此种现象的措施?

  

  悄然壮大的农村房奴队伍

  

  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房子对人来说意义重大,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栖身生活是所有人的基础设想,而且房子对农村人来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希望。房子可以说是农村房奴现象出现的引子。

  1999 年,张华(化名)家的家产微薄,但兄弟们都已成家,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屋居住,只能分家,张华需要尽快修建房屋以便分出单过,但是单凭每年耕种一亩多的农田 所得的收入存下来的银行存款是支撑不了修建房屋的费用的。不得已的情况下,张华在银行贷款10000元,在左邻右舍处拆借了一部分钱,加上自己的存款,一 共凑齐了将近20000元,将房屋修建了起来,修建房屋所需的部分原材料都是自己在附近河坝里一点一点存积起来的,搬运也是靠自家兄弟间帮衬。

  房 子修建完成,也没什么装修,新的生活便开始了,一家子也背上了债务。地里收成不景气,为了还债,为了供养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学以及以后更好的生活下去,张 华一家决定外出打工,30多岁的张华有盖房子与木工的手艺,便跟随同乡去了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妻子进入了城里一家大型的机械零件配件厂做装配,留下上初 中的儿子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田地也需两位老人照料。

  张华回忆说,最初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工资是每天60元,吃住在工地,活儿有些重但 自己觉得比种地要好些,妻子当时打工的第一个月工资拿了300多元,后来工资慢慢涨了起来,一个月也有1300左右的收入。这些年下来夫妻两人一边打工一 边还债,还要供养父母供孩子上学,一边还要继续修缮房屋。

  张华并没有觉得自己陷入了什么怪圈,他觉得盖房子是生活的希望,有了房子就有了栖身之所就有了继续奋斗生活下去的底气。

  张 华辗转于各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些建筑工地不太正规,平常工作中的安保措施不到位,在高架上作业时,时常会有被上面的人失手丢下的东西砸到或者摔下高架的 情况发生,工作风险大,工资也没少,多的时候会达到每天200元。在西安的一个工地上他从三层楼高的架子上摔下来,虽然没有伤及性命,但是手臂骨折了,眼 睛也差点被戳伤。但是他表示自己并没有打算换一个安全系数相对比较高的行当,高风险也有高回报。

  总之,多种因素导致了农村房奴的出现,而今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里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房子,需要更好的房子,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沦为房奴的时候,农村的房奴队伍也在悄然壮大。

  

  农村房奴:意义与希望

  

  政 府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广大农民除搞好种植业外,通过副业创收、进城务工等途径,不少农户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多数有了余钱的农户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盖房, 于是不少地方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即便是三口之家,也要盖上两层、三层。不过,部分小洋楼外部修葺一新,室内却仍是旧的摆设。不少新房子建了起 来,人却因沉重的债务成了高兴不起来的房奴。

  城市里多有市民借贷几十万元买房,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而农村建了新房苦了日子的房奴也并不少见。农民热衷于建房,甚至是举债建房,既有农村长期固有的成家立业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不乏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

  与城里人不同的是,农村的“房奴”既不会贷款也无法按揭,而是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以换取房子。外出打工挣钱,然后回农村盖房子,娶妻生子,然后再出外打工,这成为许许多多的农村房奴一生的生活轨迹。

  而且农村人认为自家最大事情就是盖房子,儿子长大成人需要娶妻成家,而娶媳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房子。只有盖好了房子,才有可能娶到媳妇,家门的香火才可能得以延续,日子才会更有希望和奔头。

  张华认为,“对农村人来说,盖房子是很大的事情。”为了完成这件重大的事情,一家人积年的劳作和所得,全都被绑定在了盖房子上。盖好的房子常年空置,因为房子的主人不得不继续外出挣钱,然后用挣来的钱盖更好的房子。

  张华侄儿也在早几年前就出外打工,2004年,拿着在外赚来了的钱,回到农村盖了新房,次年娶了妻成了家,如今儿子7岁,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夫妻两人只好又外出打工。只余下儿子与奶奶两人留守农村住在家中,房子中多半地方空置着。

  张华父母有自己的房子居住,所以即使要看护孙子、照顾农田也没有住在张华家,家里便常年空置着,只有逢年过节时回家住几日,家里缺少人气儿,冷冷清清,几乎成为空巢,只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许多农村人都生活在这一个自己也没法解释的怪圈里,一家人在外租住小屋打工赚钱就是因为要回农村老家修建可以称之为“空巢”的房屋。

  不过,中国人对于“家”的概念可以说跟“房子”几乎是画上等号的,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城里人坚忍不拔的还房贷,还是农村人一往无前的盖房子,都是在尽力维护着“家”的圆满。相同的是大家对于“房子”的渴求,不同的是各自被房子所奴役的方式。

  

  老家空巢:汗水与寄托

  

  近 日,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当前我国有2.36亿外出流动人口,其中1.63亿为外出农民工,还有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 口。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8亿,预计流动人口将达3亿多。如果再不着手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转换问题,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和阻碍。”

  青年学者吕途调查发现,户籍制约下,这个庞大群体中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选择——供血农村,盖“空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房奴的出现与增多。

  在 吕途的调查中提到了冉艳的案例,2004年,冉艳的丈夫工作了近11年的煤矿倒闭了。然而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咬牙在村里买了房子。房款是两万多元,装修又 花了1.6万元。其中不少钱是借的。买的是同村人刚建好的房子。原房主在房子建好之后,也因为欠债,出去打工了,就把房子卖给了冉艳夫妇。不过,在买完房 以后,为了还买房子的欠款,他们一家三口也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冉艳46岁的丈夫念过4年书,在外面上班,1个月可以挣1300多 元。冉艳就在东莞出租房狭窄的楼道里做手工活,因为出租屋面积太小,只能放下一张床,人在里面活动不开,而且屋内太暗,白日在屋里做工需要开灯,在外面楼 道上做可以省电。冉艳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没能进入工厂做工,只能做手工,如手机挂件等,一天做2000个,可以挣14元,一个月大约可以挣500到 600元。一家三口从江苏到广东东莞打工,家里的房子就闲着。冉艳就觉得买了房子有点后悔,买了房没人在家住,只能锁着空置。

  吕途表明,“新工人在城市工作,盘桓于局促的居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工资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老家盖房子上。”

  在四川邻水县柑子镇斑竹村,这里的房子造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年轻的主人都不在,但很多人为此花光了一生积蓄。

  56岁的老朱一家七口人都在广州打工,2009年,老朱辞了工,回到斑竹村,盖了4层楼。房子盖了3个多月,雇了10多个工人,一共花了17万元,将这些年打工的钱花完了。提及未来的打算,老朱还打算出去打工,儿女们也不回来。因此,新盖起的四层楼立刻沦为了空巢。

  在吕途的调查过程中,她忍不住的想:“他们建房子,自己又不住,还要为此承担大笔费用,成为房奴,到底为什么?”然后,她发现,冉艳这一代打工者在打工日子非常难熬的时候会幻想着挣够了钱回老家。

  

  户籍制约:背离与麻痹

  

  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新工人占整个打工者群体人数的60.9%,他们已经成功取代了第一代打工者,成为大多数。然而,对于他们的未来,回老家仍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在北京工友之家2009年做的《打工者居住现状和未来发展调查报告》中,就“如果你以后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个问题,65.1%的新工人选择了“回老家”。但如果问题换做“以后的打算是什么”,仅有9.1%的新工人选择“回老家”。

  吕途调查后认为,回老家恐怕是新工人们无路可走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退路。吕途说,“在老家买的房子,不但是他们的退路,也是他们自我麻痹的方式:有了这套房子,每当觉得城市生活无法忍受的时候,就安慰自己,实在不行还可以回去。”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今年年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就表示,按真实的城镇化来看,城市化率不到35%。

  目 前,冉艳们还是把“物质的家”安在了老家。有的把房子盖在村子里,有的在离自己村子比较近的镇上或者县上买了房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许小年教授,把冉艳 的状态称为“进城不落户”。“1.6亿或者2亿的农民工还不是我们城镇经济的一部分,也不是城镇社会的一部分。”许小年还表示,农民为什么进了城之后住不 下来是因为没有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对农民的自由流动构成了很大的束缚。

  总归而言,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房奴现象与农村空巢现象。

  另还有研究人士表明,农村婚姻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土地寻租的泛滥,城乡差距的全方位扩大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倾向的增强,导致农村房奴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严重降低农民生活质量,恶化农村养老问题,也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