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行业不规范 买珠宝首饰防“猫腻”
[发布时间:2008-10-13 00:00:00 点击率:]

  □ 周其俊

  

  随着珠宝首饰购买力的增强,一些不法商贩常利用珠宝的专业特点玩起“猫腻”。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一次抽查显示,珠宝首饰行业不规范已不仅仅是“个别商家”:在被抽到的108件宝玉石产品中,有40件不合格,不合格率达37%。

  

  夸大提升级别

  

  据了解,不合格宝玉石产品主要设置了3种“陷阱”:一是虚假标注,经营者在标注产品名称时张冠李戴、故弄玄虚,如将石榴石标注为水晶,将水晶制品标注为幽灵石等;二是以假充真,如将塑料制品冒充为琥珀制品,用玻璃制品假冒水晶制品等;三是以劣充优,以玻璃猫眼石假冒天然猫眼石,以人工处理的宝石假冒天然宝石等。

  一位珠宝界人士说,目前最容易让人“吃药”上当的是钻石珠宝存在的串级现象——珠宝商夸大提升珠宝品级,不明标准的消费者只好高价买低货。

  

  抬高价格打折

  

  抬高价格再打折、恶意诋毁竞争对手、为提高销售额自己花钱买自己的产品、加工时偷工减料,也是一些商人惯玩的花招。

  日前,记者走访上海一家大商场的珠宝专柜发现,有的钻石品牌以6折至7折的低价吸引消费者,甚至12分克拉的钻戒只有2000多元。但行家指出,它们大多是“抬高了价格后,再打的折”,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谨慎。

  据悉,一个戒指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节省成本上百元。而且,非标准切工将直接影响到首饰的净度和重量,但在原料费用上至少可以节省30%。因此,一些生产商、经销商在原料加工过程中缩短工期、简化工艺。由于多数消费者不会鉴别,只能吃亏上当。

  

  假冒“洋品牌”

  

  业内人士透露,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心理,目前珠宝市场上“假洋品牌”也不少。据介绍,有的洋品牌其实是华南一些城市的珠宝厂商或销售企业在境外注册一个商标,然后将这个“洋商标”用于国内销售产品。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珠宝时不仅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还应当及时索取发票等有效购物凭证,并查验凭证上的商品名称、规格、等级、数量、价格等信息,以便据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