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改革开放:商贸业影响力增强的源泉
[发布时间:2008-12-15 00:00:00 点击率:]

  □ 宋则  

  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在不断创造着商业奇迹,展示着强大的影响力。从连锁超市(最初被称作“自选商场”)诞生算起,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仅用短暂瞬间,历经了发达国家零售业态150年的沧桑变迁,新老零售业态如便利店、折扣店、超市、百货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销售等等,均已在中国出现。

  与此同时,遍布城乡、土生土长的摊位制商品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而沧桑巨变同流通体制改革难解难分,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源动力。

  中国商贸流通体制改革起步最早,商贸业的民生情结最直接、最密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守住一块求稳,放开一块搞活”、“稳活兼顾、双轨过渡”的思路之下,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僵死沉闷局面,为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改善民生,缓解就业压力,中国开始放宽政策,在城乡一统天下的国有商业之外,对个体经营者打开了“一扇小门”,允许一部分人经商、做买卖,自谋生路。随后,流通领域开始尝试“三多一少”的改革(即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和减少流通环节)。随着整体环境的日益宽松,以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路线的指引,中国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始终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列,为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宝贵的试验和示范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陷入争论和盘整低潮,又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率先打破沉闷局面。重庆市大胆推动“四放开”的新一轮体制改革,即国有商业企业经营制度放开、价格制度放开、用工制度放开、分配制度放开,再次为中国整体改革撕开了新的突破口。

  可以说,商贸体制改革对中国整个体制改革的贡献巨大。表现有三,一是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为国分忧,以缓解民生最紧迫的就业压力为己任,用成功的商业影响力交出了一份最早的答卷。二是在许多人战战兢兢、左右徘徊于“姓资姓社”的僵化时刻,商贸改革以它“一放就活”、立竿见影所带来的生机活力,让人们最早感受到了市场的力量和实惠,从而为解放思想、下定决心全面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是最早播下了市场化的种子,使市场机制最早从“体制外”开始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合乎内在逻辑的“发酵”进程,是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推动力”,试探着打开的“那扇小门”,比1979年承认包产到户、政府调整收购价格的农村改革还早,其贡献和意义永远不该被低估、被遗忘。

  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经过不可避免的争论,逐步清晰、明确起来。总体框架的要点:一是流通体制和商贸业要同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二是流通体制和商贸业要切实建立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三是对商贸业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市场化调整,改变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垄断状况;四是改革商贸业中国有企业,改变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的状况;五是改变封闭型贸易体制,逐步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的新体制;六是弱化、规范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和效能,制定市场化的商贸产业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体制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30年来,围绕体制改革,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现了全面创新。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流通创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即流通体制创新、管理机构创新、流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流通秩序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中介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产业政策创新等。

  伴随内部体制改革和流通创新,商贸流通业逐步实行了对外开放。中国商贸业与国外相比,在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外资进入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结构调整,市场集中度将得到提高,资产重组、“三跨”发展(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改革开放推动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完成了两大根本性转变,奠定了商贸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基础。

  首先是改革开放推动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功能转变,使本来意义商贸流通服务业得到归回。即从计划经济实物化分配的政府派出机构转变为政企分开、货币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企业主体。

  通过改革,本来意义商贸流通服务业已经得到归回,计划经济实物化分配的政府派出机构已经彻底转变为政企分开、货币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企业主体。正是完成这一转变,使得商贸流通服务业才有可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国民经济流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增进消费、扩大就业,节能降耗、降低综合成本,增进社会总福利的多向性影响力。

  其次是改革开放推动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机制转变,即逐步实现了市场状态和市场环境的根本转变。

  在1978年以前高度集中的产品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商品市场曾长期处于压抑萎缩状态,市场机制作用程度十分微弱,作用范围非常狭窄。可以说,1978年以后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所谓“市场发育”,就是指市场机制作用逐渐增强,市场体系从逐步健全到比较完整和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其中,市场状态的根本转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卖方市场到供过于求买方市场的状态转变,终于走出了“越短越统、越统越短”的怪圈。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时代,“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产品积压、财政虚收”几乎是经济运行的常态。排斥市场机制,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当,损失浪费严重,是导致短缺与积压滞销奇特共生的根本原因。而为了解决“短缺”和“短缺下的滞销”,阻止不断出现的大起大落、经济震荡,所能够采用的只有行政办法,“关停并转”是行政化反周期的极端手段,“越短越统、越统越短”是这种经济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新时期,市场机制的作用迅速增强,市场竞争一方面刺激了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降低成本包括工资成本的压力,有效遏制了需求膨胀(这一点在“八五”期间开始日益明显),因而逐渐出现了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产品供给扩张的买方市场因素。以往短缺经济、卖方市场下的滞销和企业产前囤积,开始转变为经济低水平过剩、买方市场下的滞销和企业产成品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