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上海牌新能源汽车亮相上海国际车展备受关注
[发布时间:2009-04-24 00:00:00 点击率:]

  □  本报记者    于丹            

  经过前一个时期的发展,自主品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胡茂元在4月19日举行的上海车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国内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寻找国内外合作机会。而上汽集团与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在2009上海国际车展展馆内签署的《世博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协议》,也许正是对胡董事长关于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研发水平的一个印证。

  

  面向世博,突破创新

  

  按照规划,上汽将向2010年世博会提供包括纯电动、超级电容、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四大门类的近千辆新能源汽车。根据《协议》,上汽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完成世博新能源汽车开发任务。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积极做好相关资源协调和工作推进,并予以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上汽集团是国内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汽车公司。高强度、长时间的运行对世博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上汽提供近千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展示,将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上汽承担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将按照世博会运行要求,开发出性能可靠、技术领先的新能源车,帮助世博会交通实现“园区零排放,周围低排放”的绿色目标。

  这几年,上汽紧紧瞄准世界汽车动力电力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努力探索新能源汽车研发,再度印证了胡董事长这一看法。据悉上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其中,君越混合动力轿车去年已正式上市;领驭燃料电池轿车为北京奥运服务获得圆满成功;上海牌混合动力轿车在第九届必比登挑战赛上成绩不俗;申沃超级电容大客车在本市公交线路上累计运行里程已超过50万公里。

  在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零部件的展示也极具创意,一辆车被“电子解剖”,将零部件组装成一辆整车的生产过程直观展示,让观者感受到科技产品的艺术魅力。在室外展区,上汽还展出了用于世博会运行的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纯电动城市公交客车和电动轻型客车。上汽表示,作为世博会合作伙伴,将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充分履行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的光荣使命。而在签约仪式现场展示的三款自主品牌新能源轿车,显示出上汽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确保世博项目的决心和初步成果,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上海牌”纯电动轿车采用先进的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电动推进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基于多动力源和多用途的先进汽车驱动架构,可分别用于燃料电池,油电和纯电动汽车。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上汽为满足世博会服务需求,通过对通用汽车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并独立完成底盘和车身适应性开发的最新产品,最高时速为150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达319公里,整车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是上汽首款面向产业化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最高时速为205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达500公里,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预计2010年底实现上市。

  

  强调合作,调整结构

  

  今年一季度,我国车市开始回暖,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作为“一线车商”,也深感暖意。胡茂元介绍,“今年1至3月,上汽4S店人气上升59.2%,大众4S店人气上升47.6%,通用4S店人气上升92.6%。”他说尽管中国汽车一季度产销在全球”一枝独秀“,但是中国距离汽车强国的路还很远。中国汽车产业如今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外因”,更多的还是汽车产业自身存在的许多结构性矛盾阻碍了汽车业的发展,需要以联合的心态来突破行业瓶颈。

  “市场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特别是营销模式、汽车物流、汽车金融等方面。”胡茂元说他常常在思考,如果在二线城市设立与特大城市一样的4S店,是否有必要,物流可否也采用“混装”的方式。目前的物流方式是同一车型成批运输。那么,不同的车型,甚至不同的品牌,可否“混搭”?胡茂元认为,“与国外汽车企业的研发相比,国内不仅经验少,而且资源较分散。”中国的企业在共性技术方面,可否联合开发?“我们上汽是非常欢迎国内外企业的。我只是希望,国内企业不要再搞同质化的开发或者低水平的研制。”

  胡茂元在论及当前中国汽车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说,当前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汽车消费正在从特级、一级城市向二级、三级城市转移。而在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的汽车4S店销售模式已经遭遇了瓶颈,这种模式成本太高而且不能适应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他指出,现有汽车物流模式造成的问题,要不就是断货,要不就是压库,极大地增加了经销商的成本。汽车界应该联合起来,采用“混装”的方法,跨不同的品牌、公司、工厂进行运输。记者从对上海国际车展和胡茂元董事长等的采访中,深深感受到了上汽集团的创新开拓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