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抢米热潮考验政府公信力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08-04-08 00:00:00 点击率:]

因为内外环境双重恶化,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及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民生已经走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刻。
在内地已经发生抢购食用油并至踩踏悲剧事件发生,无独有偶,香港地区目前又出现抢购大米热潮。据报道,因国际大米价格大涨的消息传出后,港澳近日出现市民购买大米的热潮。香港米商指出,目前泰国米在香港市场有九成的占有率,最近一星期泰国米报价急升三成,对未来香港的大米价格加价,将带来压力。澳门米行负责人说,今年二月至今,五十磅重的普通泰国米售价已由一百五十元加至两百元。澳门百货办馆业商会副会长叶绍文表示,扩大输入内地米对市场并非良策,因内地米同样涨价,而且涉人民币汇率问题。(3月30日中新网)

  或许从香港、澳门一些大型发达城市开始出现,抢购风潮,已经打破了此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所说的“典型的通货膨胀是城市物价上涨率高于农村,比如1994年,抢购都是从县城开始,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反过来,欠发达、农村地区涨幅越高!”看局势,通货膨胀的速度已经超出政府部门的推判形势,现在抢购现象已经在城市出现端倪。问题的严重性或已超出政府的判断。

  从新闻报道所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抢米热潮是源于国际大米价格大涨的消息传出后,才引发港澳市民购买大米的热潮。既然如此,港澳市民购买大米的热潮会不会传导到内地市场或城市?这些都是应该是公众最为关心的。公众关心的政府就不能熟视无睹。

  那么,政府部门应该对于“国际价格大涨”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以免引发更多地区的市民因涨价而带来的恐慌心理。目前,最主要的是政府应该说真话、说实话,中国国仓里有多少大米可以应对公众消费?是否可以不依靠国际大米市场完全支撑起国内居民消费?这个时候,如果政府不能站出来果断地说明事情真相,之于大豆、食用油、面粉、猪肉等诸多领域,因国际市场影响,可能导致全面的价格暴涨,进一步引发抢购热潮,从心理学判断,这种抢购现象,可能进一步使经济信心指数降到最低点,对于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其实,对于稳定民心,考验政府公信力的事件,不止一次,如非典时期,堵不如疏。当政府自己都陷入束手无策的时候,公众环哪里还来什么信心?整个社会不都陷入鸡飞狗跳了吗?

  政府部门既然先稳定民心、稳定物价大涨带来的一切不可预料局面,其后不能没有一整套的应对措施。这里有几个疑问如下:

  首先,暂不管目前国内是否需要进口多少大米才能养活人民,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论,对于出口而国内供给不足的商品,政府能否走临时贸易干预机制,譬如国内成品油市场不足,石油垄断行业还在不停地出口,这样的“卖国求利”行为该为世人所不齿。所以国内大米出口是否可以限制,先供内需,减少进口大米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在居民收入跟不上CPI、通货膨胀加剧步伐的时,政府能否拿出财政补贴补贴低收入阶层,类似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分红政策”等。其实早前就有上海市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提案说,给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长的影响。他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全国人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人民的实际购买力甚至是下降了。这并不是妄谈,而是现实。政府需要对类似于关注民生、民情的提案放在当头,而不应该为那些祭祖、建标志城的不足为道之事不务正业。

  再者,应该找出中国经济中的隐患问题。对于物价上涨,不是政府管制价格手段的非市场化行为,譬如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资料打压、限价,譬如方便面、牛肉面、乃至粮食价格上涨归因于粮农捂粮惜售等,而是先找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各种消费品和服务品价格大幅上涨,比如土地价格、石油价格等,对于其他各个行业的影响。抓小放大只能误国误民。这道理不需多讲。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闪即逝。现在不是说,紧紧盯着物价上涨了多少,怎样去限制物价上涨,更何况有些物价上涨也是应该的,所以,长远计应从提高居民收入分配以及享有社会基本保障方面入手,让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实际购买力得到提升,才是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民生压力。

  总起来说,从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公信力程度以及应对措施,应该是一个联动、互动起来的措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有了公信力,你得拿出实际行动来,正如非典实时发布感染状况(公信力),也要给公众开出必要的防治或预防药方来(实际应对措施)。而对物价上涨的药方就是看政府有多大诚意支援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了,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代表同等购买力的货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