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谷物,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
[发布时间:2008-04-11 00:00:00 点击率:]

全球粮价暴涨,多个国家掀起反涨价风暴,作为吃饭人口最多的中国,却奇迹般地成为这场风暴的绿洲。目前中国主要粮食不但价格稳定,而且供应充足,正如温家宝总理不久前所说:“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 本报记者 汪洋

  农业不兴,无谈百业之兴,农业不稳,则诸业不稳。农业超稳定结构,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平衡砝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强大的农业是维系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国家始终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整个中华帝国2000多年历史,国家都致力于开发新的土地,给农民借贷农具、种子,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传播改进耕作方法,或工具,鼓励新作物的种植。商鞅变法,务农被规定为最根本的职业:男子在田地耕作生产粮食,女的在家纺织。若成绩优良,可以终身免服兵役。耕作是基本国策。重农,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本末观”。

  我们站在全球视野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在21世纪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复兴,秘密在于农村,在于新农村建设成败,“十一五规划”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民不富,中国不富。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是中国21世纪议事日程,也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第一次浪潮 

  如果我们把27年前安徽小岗村农民的秘密契约看成是中国现代农业革命的第一次浪潮的发轫期,198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农村改革的尚方宝剑。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专家,以杂交水稻超级稻为突破口,播下种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完成中国水稻从常规稻向高产稻迈进,这无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伟业,掀起农村种业革命的第一次浪潮。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历史新的发展纪元,新农村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这是个重大的转变”。经济基础建设投资转向农业投资,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发展的基调。是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去50年里,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三段论”:人民公社时代的农村;包产到户时的农村;小康战略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1978年启动的农村“包产到户”,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是一次空前的成功,有效地解决了9亿农民分地与国家地权之间的关系。

  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增加300个亿以上,2006年增加了420个亿,三农问题也进入我国主流话语圈。

  十一五末,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万亿斤,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把粮食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轨道上来。核心是主攻单产,提高科技支撑力。

  古人云“农人不饥,天下肥;蚕妇不寒,而天下安”。现在我们要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中国农民富裕了,中国才真正迎来市场的黄金时代,进而影响中国乃至世界。

  8个“一号文件”

  主题:兴农重粮

  27年前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秘密签订“包产契约”,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1年,全国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能量释放农村生产力。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之后,2004-2006年,连续出台三个一号文件,给农民松绑,免除沿袭2000多千年的“皇粮国税”,不单纯是经济上的概念,其隐含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密码,即中国农业的DNA只有放到中国农业背景中去思考。8个“一号文件”主题只有一个:兴农重粮。

  1978年以前,中国利用农业作为原动力,粮食和内需是最重要的动力。1978之后,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中国的原动力是出口和内需。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掀起了波及全中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邓小平同志肯定“大包干”,给农民生路与活路,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民的巨大能量。

  小岗村大包干的冒险具有法律上的深远意义。1993年、1999年的两次修宪,都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宪法,确立了“大包干”的法律地位;而2003年3月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不但给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保护,而且严格限制了承包土地的收回与调整,从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较以往更能摆脱政策的影响、纳入到法律保障的轨道上。

  如果说法律给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岗村人撑了腰,化肥和杂交稻则是真正让粮食产量爆涨的关键。水稻的平均亩产从三四百斤窜到1000多斤,这个时期的“黄金增长期”无疑远远超越了那个时期的理想,解决温饱问题。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97年增至38万公斤。

  时隔27年的今天,严俊昌深有感触地说,小岗村今后的发展,还是要在土地上在稻种上大做文章。

  杂交稻传播与农村改革同步

  传统农民不会怀疑“传统”,在他们看来,传统是理所当然。一切重大的农业革命都是来自外部,农民超越不了他们的土地的有限视野。北方主粮为小麦,南方主粮为稻谷,稻谷在主粮中是“二十有十三”之说。在西方,百姓的天是上帝,在中国,百姓的天是粮食。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种子就是天字号第一。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一方面是体制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另外一方面,就来源于袁隆平先生开发的杂交稻技术,1974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450公斤。1974年的杂交稻,1978年的包产到户,1982年一号文件是引爆杂交稻传播推广的土壤和条件。

  中国杂交稻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确立,是年,世界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第一人。

  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6亿亩,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东北地区1.1亿亩的粳稻由于杂交优势不强,至今仍以常规稻为主;太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1亿多亩的粳稻和早籼稻也属常规稻,其余约2.3亿亩已经全部换成了杂交稻。

  1974年5月,湖南农科院对袁隆平主持选育的南优2号等优势组合进行组合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南优2号比父母本增产16.43%-107.94%,小区亩产高达675.83公斤。次年,该组合在湖南进行省区试,产量名列第一。当年,杂交水稻全国试种面积仅100亩,南优2号等一批杂交稻强优组合诞生,使杂交水稻迅速撒播全国,到2002年,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3亿亩,已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一半以上。

  杂交水稻研究的丰硕成果,使我国累计增加稻谷产量约6亿吨。如今,我国年种植杂交稻面积达15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杂交稻成功解决了中国的“内需”,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来自西方学者的质疑。

  温饱是最大的政治。从温饱到小康我们走了整整半个世纪。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杂交水稻,掀起了世界水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浪潮,成功地使水稻产量翻了一番,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中国杂交稻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由此确立。“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种子的力量。

  稻谷和小麦的产量,是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影响最大的两大品种。稻谷代表南方利益集团,粟麦代表北方势力集团。

  稻种是我国原发性的物种之一。先民的栽培稻谷的智慧与先民发明的制陶同样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显示出我国劳动者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图腾意义。

  对于水稻起源,历来是农业界争论不休的。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传说稻子是天狗从王母娘娘那里衔来的,我国许多地方有新米节,丰收后,第一碗新米给狗吃。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7000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稻种起源于印度、稻种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于是,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被列为1989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经文物部门测定为9100±120年的稻谷遗存,又将中国的稻种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比印度当时出土的稻谷遗存早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此外,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水稻的植硅石,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栽培稻谷的果实,都是对中国是世界水稻的原产地之一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现今中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向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中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与中国种植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由此可见,中国稻种起源应该早于印度。

  水稻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这项成果还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研究或引种我国杂交水稻,在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的试种示范都取得了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引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幅增加。2003年越南种植杂交稻,每公顷单产比常规稻高出40%以上;在中国和一些国际组织帮助下,菲律宾种植3000公顷杂交稻,每公顷单产高达8.5吨,比当地水稻平均单产高出近一倍。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惠,目前中国的三系杂交水稻技术在国际上是完全公开的。国内外农民能够普遍使用杂交稻。

  目前,仅越南就已种植杂交水稻900万亩,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杂交稻的普及高产,对社会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与世界共享,显现出中国博大的胸襟与普世价值。

  第二次浪潮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单产,寄希望于超级杂交稻的创新突破。

  超级稻发展是对我国水稻的全面提升和质的飞跃,新一代超级稻亩产达到700公斤。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种子革命,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

  “十一五规划”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2006年3月7日宣布,从当年起正式启动超级稻发展的“6236”工程,这是农业稻种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具有划时代意义,确立了我国粮食由内需向出口的转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种业价值观,开始从杂交稻向超级稻迈进。中部就是稻谷传统种植地区。

  中部地区,稻谷产区的敏感地带,湖南是中部地区的中部。中部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粮仓。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价值版图,中西部最有希望,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粮食尤其是稻谷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三农”这盘棋局,走势要看中部,矛盾集中在中部。中西部必须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基础工程。地处中国腹地的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一直是全国的“米袋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从中西部对国家粮食生产的贡献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60%左右,稳定中西部粮食生产,就稳住了国家粮食安全。

  谁控制了粮食出口,谁就控制了世界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供求稳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战略任务。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保障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论搞改革,还是搞建设,都离不开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耕地少,水资源不足,长期制约粮食可供能力的增长。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资基础。粮食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稳定经济,稳定社会,都要以粮食为基础。巩固国防,击败外敌入侵,必须有粮食安全作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对全球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中国一直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说明了生产资源的匮乏,也证明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而且还是相当高效的。但是这种效率仅是产出方面的效率而非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了,是对人类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超级稻提供出口的基础,也是最具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质。

  谁控制了粮食出口,谁就控制了世界。1965年——1967年,美国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政策,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并改变其农业发展政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曾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法宝,产生了具有深度影响的南泥湾精神。这些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作用。

  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但是粮食生产依然是弱势产业,面对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单产,寄希望于超级杂交稻的创新突破。

  超级稻,农业史上一个里程碑

  把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写进“十一五”规划,这是一种积极的重要的信号。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种子革命,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种业的投入,把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写进“十一五”规划,对超级稻的推广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人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水稻的亩产量可比现在提高300斤左右,米质更优。超级稻,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是4.5亿亩,其中59%是杂交稻,有2.6亿亩,全国水稻亩产是420公斤,可杂交稻亩产达470公斤,比日本的440公斤还高。我们并不满足,更高目标是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立下军令状,在2010年每亩达到900公斤。

  新农村建设需要超级稻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正在向第一迈进,按8%的增长速度,这个进步在未来几年就将完成。从11亿到16亿,稻种市场至少有5亿美元的增长空间。除了刚性增长和维持性增长,这个空间更可能有突破性增长机会。从历史上看,一个行业实现突破性增长,都需要行业技术革命的推动,是中国种业由内需向出口转移的重要标志。

  有专家认为新一代超级稻发展是对我国水稻的全面提升和质的飞跃,是农业革命的第二次浪潮。

  农业部2006年3月7日宣布,从2006年起正式启动超级稻发展的“6236”工程。力争到2010年底,用6年的时间,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30%(约1.2亿亩),每亩平均增产60公斤。全面带动我国水稻的生产水平。

  “6236”工程,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5年-2010年)指出,我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的基本原则是,高产、优质、广适并重。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丰富不同生态区超级稻的类型,兼顾产量、米质和抗性。良种、良法配套。围绕超级稻品种特性,加大实用轻简节本增效技术集成,完善技术体系,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经济效益。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超级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增加种植面积。

  超级稻育种,我们比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起步晚,后来居上,优势就在于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育种家不仅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到试验田里进行研究。一举确立我国稻谷育种技术领先地位。

  超级稻,正确技术路线选择

  中国农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神农尝百草,野稻驯化,发明了砒石拌种、骨灰蘸秧根、区田法、提塘耕作法。福建、浙江二季稻、三季稻栽培,直到今天的杂交稻,超级稻,表现中国人的智慧和想象。

  华夏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神农就是炎帝神农氏。炎帝是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在传说中是远古时代贡献最大的一个领袖。神农氏遍尝百草、教发稼穑、播种理事。他亲自鉴定各种植物,分出了农作物、药材,并且教会了人们种庄稼。

  从技术上看,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以及《齐民要术》、《农书》等在世界文明中都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6年,中国启动超级稻研究项目,袁隆平以独特的创新思想,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是全新的创新思维,这是要担很大风险的。实践证明,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袁隆平对超级稻的概念是,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也好。超级稻的发展有3个阶段,第一期是亩产700公斤,我们2000年实现了;第二期是亩产800公斤,我们2004年实现了;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而且要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的标准,它还要具备抗两种以上的病虫害的优势,少打农药,少污染环境,这就是超级稻!

  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由于运用了分子技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已有可喜进展。目前,超级稻的概念尚没成型,有多种说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定位是700公斤以上米质优的二系中稻杂交稻为主。

  近10年,两优培九、e福丰优11、培两优慈4等谂??兜咀楹舷嗉坛鱿郑??岣叩ゲ?蛳铝己没? ?000年,新一代超级稻研究成功,这将更为深远的影响整个世界,中国21世纪重要战略决策。

  种业天下,温饱全世界

  新一代超级稻像枚农业种子革命的深水炸弹,不但改变“二十有十三”的水稻份额,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一步,对国家安全战略积极意义。新一代超级稻是思维性变化,天才智慧的结晶,遵循体制,不守常规。

  《易经》的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道”。“民以食为天”,这就是天道人道。

  依托中国占世界稻田22%的面积优势和38%产量优势,“新一代超级杂交稻”取得对话资格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研发、试验成功、推广普及、大规模应用一体化系统操作,明星产品“培两优慈4”的成功获取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以企业领袖的形象获取行业影响力,全程互动,持续地影响市场,掌握行业话语权,保持经销商和粮户的关注度和新鲜感,成为中国稻种市场的权威品牌和领导企业。

  超级稻是比杂交水稻更具潜力,米质更优,形态更优美的新一代的水稻,已经震撼了世界!然而却难以震撼市场。

  几年来先后培育出10个超级中籼杂交稻新组合,两个超级常规粳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均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百亩示范片验收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高产田块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水平,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尽管超级稻已经研制成功,中央也高度重视。但目前超级稻的推广非常缓慢。2004年,黄培劲和老师袁隆平院士联合给总理写了一封信,3天总理就批复了。2005年中央1号文件就把国家建立超级稻推广项目纳入了。

  在全世界耕地日益减少的今天,“新一代超级稻”的出现,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广大农民的意义,绝不亚于昔日的杂交水稻。受到中国社会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中国农民要想增收只有丰收。农民辛勤耕作一年,唯一的企盼也就是有个好收成。而高产的关键就在于对种子的选择,正如俗话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

  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创新和转化两种能力应当并重。然而,超级稻在2000年就选育成功,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技术至今推广迟缓,历时5年种植面积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1/10。农业部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近8年来,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技推广事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当前农村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及今后改革与发展趋势,《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某些规定有必要进行修改。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出了问题,过去政府为主的推广体系已经基本瘫痪,以企业为主体的体系尚未健全。目前,农民获取技术的渠道不畅,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农技推广还处于真空时期。

  从全球来看,农业的生产过剩不再会是令人恐惧的了。粮食的短缺变得令人焦虑不安,只有工业社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005年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提出到2010年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每亩增产60公斤。中国有4.4亿亩稻田,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大力支持超级稻的选育、加工、推广,特别是完善农村超级稻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个表面看来十分有效的技术变化,其结果可能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它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嘈杂之声和怀疑,带来由于技术的导入而加剧农民的焦虑和不安,比如怀疑稻种的营养、口感、价格、市场接受等。建立从形式认同到心理认同、价值认同体系,大力宣传新一代超级稻,迫使农民认识到对老品种的取代是安全的有效的,这是十分必要的。

  抓住潜在市场,就有生命力

  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尽管我国种业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超级稻的推广应用为例:2000年,我国超级稻选育成功,之后推广迟缓;2005年,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提出大力实施超级稻发展“6236工程”,即经过6年的努力,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使超级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30%,亩产增产60公斤。至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超级稻示范推广进展喜人。但尽管如此,历经5年,目前超级稻种植面积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约1/10,其增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

  农业发展,种业先行。目前,国外种子企业对国内市场虎视眈眈,而国内的种子产业还很脆弱,打造我国种业的航空母舰已迫在眉睫。“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为我国种业迅速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打造中国种业“航空母舰”,组建中国种业“联合舰队”需要资金做保证。

  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效率不高,暴露了我国良种推广应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我国种子企业存在的问题。

  同时,种子生产重计划轻市场,种子流通重行政网络轻市场网络。一方面,种子生产按各地种植面积计划分地区进行,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短期计划经济模式的粗略平衡,使得许多优秀成果不能在市场利益机制下得到迅速普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几十年来一贯制,造成了全国各地的种子公司“圈地”现象。这种在地方行政干预和保护双重“保险”中组建的种子公司,由于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市场竞争,不可能茁壮成长。

  要将现有的超级稻育种研究优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国家要有计划地培育一批龙头种子企业,并鼓励他们以市场手段将这些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使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水稻行业中的中国世界级种子企业在哪里?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对于保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力和活力至关重要。

  我国种业不缺乏好的品牌,但缺乏优秀品牌应有的覆盖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品牌的创造者多是专业的研究队伍,没有大公司规模经营意识,没有抢占市场的观念。因此,对那些原来不受重视的落后环节适当加以关注,投资回报率将会比其他经营者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的种业整合,应发挥信息技术在良种推广应用中的积极作用,使农民通过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水平、挖掘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这将是有利于种业公司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今后,按订单生产和交货将是未来农作物、特别是种子生产的通常形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实时双向交流对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谁看得远,谁就能抓住潜在市场,谁就有生命力。在传统社会里,革新是富人的奢侈品,普通农民是无法念及的,然而,财富是根据资本而不是根据收入来确定的。因此,若是超级稻能够增加标志着社会声望的资本,它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社会声望是用两种尺度来衡量:一是符合传统的程度;二是资本的规模。新一代超级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先锋、孟山都、丽玛格朗、先正达,一个个国外种业大鳄,正贪婪地吞噬着中国种业,大豆、棉花、玉米,中国种业处处告急!只有中国杂交水稻行业中新一代超级稻制种技术和产品能称雄于世界,傲视群雄。从中国出发引领世界,掌控话语权和市场控制权。建立以“新一代超级稻”为核心的商业价值,建立产品品牌,实现与政府市场,资本市场,舆论市场,舆论市场和交易市场的互动。

  农业活,农村活,关键在农民活

  农业活,农村活,关键在农民活。无论什么时代农业也不可替代,所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GDP比重如何的小,谁也不敢忽视农业问题。中国农业发展对世界有利。我国政府加强农业投入,政策向农业倾斜。三农问题实际上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占据9亿人口的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稳定结构,安全发展关键在于农村。

  9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当今中国的现实,是中国向社会科学提出的问题。中国农业没有西方发达,但也没有“拉美化”,最大的一个稳定器就是现有的土地制度。从杂交稻到超级稻两次农业浪潮,则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有效管理和推广科学技术最具现实意义的成就。

  中国的伟大复兴,秘密在于农村;中国改革成败,在于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