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本届非遗节汇聚了全球1000余个非遗项目,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瞩目。同时还举办纪念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国际大展、主题分会场和配套活动、闭幕式等多种活动,参加项目以及参会人员为历届非遗节之最。
据悉,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京剧、中医针灸以及皮影戏。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视和保护的结果,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开幕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可捉摸、像音乐一样轻柔灵巧,像舞步一样神秘莫测。”
“本届非遗节有新意、有特色、有水平,已成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首屈一指的重大文化品牌活动。”文化部官员评价道。
分享:
突出生产性保护
蜀绣传承成四川经验
6月16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郫县分会场开幕式暨第三届郫县安靖国际刺绣艺术节隆重开幕。
在现场,安靖绣娘、成都市蜀绣传承人叶显俊一幅双面绣作品《吉祥》,引来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一面是凶猛的藏獒,一面是可爱的大熊猫。“价值20多万元,只用于展示。”绣娘叶显俊谈起这幅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颇为自豪。
“蜀绣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对于做大做强蜀绣产业信心十足。”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本届非遗节的重要亮点之一,非遗节首次设立的“成都妇女居家就业成果展”旨在展示蜀绣等一批非遗项目与成都市妇女居家就业有机结合,不仅仅实现了生产性传承还实现了蜀绣的产业化发展,使一批批“绣娘”发家致富。
在6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杨治,在成都召开记者会,接受全国多家媒体的采访。他赞扬四川在非遗保护上做得非常出色,其中,蜀绣的传承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保护案例。
杨治表示,本届非遗节上百余名“绣娘”对蜀绣的技能展示,让他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规模大,而且蜀绣的传承与居家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杨治还表示,“四川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还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培训教材,作为经典案例,进行推广。”
另外,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在开幕式表示,本届国际非遗节博览会首次引入“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更加凸显“生产性保护”这一主题。
据悉,国内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取得突出成效的60多家企业或单位集体参展,通过活态展示和现场销售,全方位呈现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成功经验,涉及项目包括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苏绣、青田石雕、宣纸徽墨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钧窑烧制技艺、唐卡绘制等。“四川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和“成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成果展”两个专题展览同时亮相。
本届非遗节积极搭建市场平台,在博览会中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精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创意产品展销”“全国工艺品艺术博览会”3个以非遗商品销售为主的专题展。本届国际非遗博览会展览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展出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有近500个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项目最多的非遗主题展览。
在这个非遗节首次推出的展会上,老陈醋、黑茶、宣纸、千层底布鞋、蜀锦织造、景泰蓝制作技艺等30项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项目,各自亮出绝活;还有20多家由文化部遴选全国各省(区)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和非遗项目参展。据组委会统计,共有60多个项目近5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
传承:
纪念《公约》十年
发布《成都展望》
6月16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纪念《公约》通过十周年”在成都落幕并通过《成都展望》。自2003年10月诞生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新词汇,成为一个全球话题,在全世界撬动了一场文化抢救行动。
而连续举办四届国际非遗节的成都,见证并记录了非遗保护的践行之路:从2007年《成都宣言》中的“刻不容缓”,到2009年《成都共识》的“义不容辞”;从2011年《成都倡议》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今年《成都展望》中的“建立健全机制”……成都国际非遗节刻下了非遗保护的每一个重要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公约》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成都展望》将在此次大会中结成硕果,成为未来指导全球非遗保护的新纲领。
《成都展望》是一份国际性的文件,它是北京、成都、巴黎三地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果,在这份文件中,中国专家王文章的许多经验和观点都被收录其中,中国保护非遗的经验和模式也逐渐在世界各国予以推广。
《成都展望》指出,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同时《成都展望》呼吁世界人民,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适、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成都展望》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纲领在成都诞生,将获得各国政府对成都更大的关注,可以说,成都已经变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之都,而这个称号对成都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会闭幕式主持人、中国前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文员会第一次特别会议主席王学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认为,非遗在帮助社区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采取的一系列灾后重建举措中,将非遗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较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建设和维护和平、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成都展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
目前,培训中心已有根据《公约》编写的教材,“包括这次进一步推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成果文件《成都展望》,我们都将把其中的经验编入将来我们更完备的教材中,介绍如‘创新与保护’‘保护和利用’这些带有哲学思辨的命题,我们还会向外国专家和官员介绍四川的成功经验。”杨治说,反对对非遗过度开发和利用是一个主流观点,其中包括“知识产权”问题,“譬如,一些中药秘方,这样的非遗项目涉及私权,而一些散文、史诗和诗歌,又是集体拥有,解决好非遗的知识产权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非遗。”
王学贤表示,此次《成都展望》的发布,成都将获得各国政府更大的关注,因为就非遗保护工作及重视程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做得更好,没有一个城市比成都做得更好。
记者出身的拉胡尔·高斯瓦米现在是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培训专家,他认为《成都展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重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官员、学者等之间的关系。
亮点:
书法魅力独具
篆刻惊艳容城
在此次非遗节上,中国书法馆隆重开馆。6月15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之际,中国书法馆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了隆重的开馆揭牌仪式。开馆当日,一场高端书法艺术展“笔墨东方·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大气亮相。
“中国书法馆”首先定位于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以中国书法为唯一馆藏、陈列对象,并开展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文化场所。其次,“中国书法馆”定位于全国唯一的一座国家级书法馆,也是全国最大的书法馆。“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将每两年举行一届。
据了解“中国书法馆”通过广泛征集、完美展示和准确诠释书法文物,弘扬书法文化,全面普及书法知识,推动书法文化的传播发展,内设“中国馆”、“日本馆”、“韩国馆”、“篆刻馆”、“国际女子书法馆”等,长期收藏、陈列中国书法作品,展示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以及当代书法发展取得的成就。
据统计,全国首个篆刻艺术双年展,汇集了国内105位篆刻艺术名家所创作的篆刻印屏作品102幅、篆刻原石作品102方和书法题贺作品3件,共计200余件代表中国篆刻最高水准的作品。其中,当代著名篆刻艺术家韩天衡专为展览创作“印道”印章和门里博物馆馆藏部分印章精品随展览展出,惊艳非遗节。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印章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在阿联酋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艺术”被审议通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都地区自古即为中国印章艺术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图语铜印在中国印章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印章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篆刻艺术品是最“中国”、最耐品味、最适合收藏并使用的一种艺术品,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挑战:
申报重要
保护更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近年来非遗保护中的热点问题,在非遗保护中,如何使两者结合起来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杨治认为,首先,非遗传承中,有一部分是找得到传承人个体的,如家传药方、家族手工技艺等,都可以利用国家现行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进行保护。但还有一部分非遗传承,无法确定固定的个体传承人,或者说有些就是集体创作的项目。
杨治强调,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涉及面宽、专业性强。非遗保护不能流于表面,要培养并创建专业化的非遗人才队伍,就必须成立培训常设机构,使此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而在非遗保护方面,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在非遗保护保障性措施。
2011年6月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并先后推动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的保护政策和具体举措,同时不断完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制度与法律体系。
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和国际层面的良好交流。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并深度参与教科文组织在《公约》框架下所开展的工作,在履行缔约国义务、开展非遗申报上做出表率,在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上有多项中国的非遗项目入选;支持教科文组织关于缔约国履约能力建设战略,承办首届能力建设培训班,在华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能力建设服务。
此外,中国政府还建立了联合保护合作机制。通过努力探索与具有同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以创办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世界各国在非遗领域的展示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建议:
非遗应推向全球
6月6日至8日,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财富论坛在成都的成功召开把成都推向了全球视野。在本届非遗节,众多业内人士纷纷建议,作为承办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成都市,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的同时,将成都国际非遗巡展推向全球。
业内人士表示,要为成都国际非遗节到国外巡展打开通道,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正如《财富》那样,通过在成都举办第十二届财富论坛,再次把目光聚焦中国,聚焦成都,这不仅体现了《财富》的战略眼光,也体现了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关注和信心。同样如此,我们要通过举办成都国际非遗节大会及非遗巡展活动,将世界目光聚焦中国,聚焦成都。
澳门商报网总裁张海军表示,“我很赞同将成都国际非遗节引到国外去,但是要原封不动地引过去,保持原有的特色。同时,建议可分批巡展,这样既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展览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行性”。
专家建议,当前,成都市要以成功举办成都国际非遗节为契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优化开放合作环境,拓展开放合作格局,将成都国际非遗展推向全球,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成都“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把成都国际非遗巡展推向全球。
毫无疑问,以国际视野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让成都国际非遗巡展走向全球,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文化传承人,应是非遗文化保护的重中之重。
上一主题:新型城镇化拉动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