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川企赴欧 再取“西经”
[发布时间:2014-07-05 07:55:00 点击率:]

   2014年6月11日,成都高新区组织了一支由60家科技型企业、82名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奔赴欧洲,历时11天,围绕创新集群、生命科学、可再生能源、通用航空等领域,开展项目推介、配对洽谈、园区考察等活动,寻找商业契机,开拓国际市场。

  据了解,此次考察团欧洲行分别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捷克的布拉格以及德国汉堡三地举行了洽谈配对活动,共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的120多家企业参加,他们和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出访企业进行了近300场洽谈,其间已有部分企业达成初步的合作协议。此举为成都企业乃至四川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同时也为四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出口产品

  逐步由密集型转向高科技

  据悉,参加此次欧洲行的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据主体,已经成为对外开放活动中打头阵的队伍。科技创新的对外输出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开放正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向科技产品转变,“中国制造”的含义正在被改写。

  中国是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对外出口产品上,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可以说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遍布国际市场。

  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创新产品、精密制造业等则更多地依赖于进口。据了解,截止到2013年,我国高端制造业产品中72%都依托进口。高技术产品以进口为主,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出口的主力,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现实局面,而现在这种局面正逐渐被打破。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开拓国际市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是此次成都60家高科技企业走向欧洲的目的。

  事实上,在2008年,四川省就曾组织过四川企业欧洲行的经贸活动,不过与今年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不同的是,当时向欧洲推广的是四川造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重点介绍四川纺织服装和鞋类产业的优势。

  经过6年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倾斜。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新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含量决定着经济发展情况。所谓新科技革命,即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仍存在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群落的崛起。

  新科技革命可以算作第四次技术革命,四次革命均是因为新技术的诞生而发生的。可以看到,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技术,第二次的主导技术是电力技术,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而新科技革命则是以多种新技术组成的科技群落为主导,其科技含量非常高。

  发展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对于身处内陆地区的四川,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亦十分重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据了解,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在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全国6家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单位之一,聚集了各类高新科技企业,并在2007年就按照专业化、高效化运作要求,搭建了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

  据此次欧洲考察的协调人、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EUPIC)总裁代伊伶女士介绍,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位置,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并同时也在把整套产业链移植到中国。当前,要提升对外合作水平,不应拘泥于把国外企业请进来,而应同时鼓励和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为本土科技型企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让欧洲对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市场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技术的群体性突破

  为“走出去”打基础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全球科技正处于群体性突破的阶段,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发展的主题之一。科技的力量日渐显著,技术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各地较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技术取得了群体性的突破。

  在同一个科技技术领域中,出现多种产品同时达到更高技术水平的现象不乏其数。比如,在比较薄弱的医学上,这些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成果。2009年,我国就有3项医学领域的成果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这表明了我国医学领域在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群体性突破的态势。

  此外,多年前,以众志、龙芯、万舟为代表的“中国芯”——国产嵌入式中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也取得过群体性技术突破。另外,还有以上海"鼎芯"为代表的PHS手机用的射频IC收发器和其他通信RF芯片,包括WLAN基带和RF芯片等。这些“中国芯”的研发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无线通信芯片技术和核心软件的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国公司的垄断局面,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大大推动了中国自主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果技术没有突破,靠依赖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就会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新兴技术,不断将核心技术领域中的空白填补上,才能为经济、为科技的发展铺平道路。可以看到,我们的技术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一步步追赶着发达国家,且差距会越来越小。拥有了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达到先进水平,这也就为我国技术和产品走出国门打下了基础,让国外的市场接受我们自己的产品技术。

  可以看到,那些走向国外的企业,都是拥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华为能在国外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缘于其技术的有力保障。而此次去欧洲的四川企业,也都是本身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正因为如此,才能让欧洲的企业、市场敞开怀抱。

  因地制宜选择出口项目

  因地制宜,根据相应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的原则。对于出口而言,亦是如此。在不同发展状态的地域,选择出口的产品也会有所不同。欧洲的高新科技比较发达,可再生能源技术、航空技术、精密仪器制造业等行业的技术都属于世界前列。四川企业前往欧洲,除了打开当地的市场之外,也可以与相应企业地区进行技术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却依旧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而对非洲的投资产品也有很大的差异。非洲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商品供应缺口较大。基于此,中国企业多是对其进行机电产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出口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

  去年,在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上,聚集了来自四川民营、国营企业的20位企业家,他们意在抱团合作共同拓展非洲市场,其中物流、地产、酒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四川企业比较热衷的项目类型。

  企业走出去,走向哪个市场,和该地域的相关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出口产品的特征,而欧洲高新技术较发达的情况也决定了与其合作的项目类型。捷克的通用飞机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次四川企业欧洲行活动中,捷克投资促进局、成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在布拉格达成的合作备忘录中提出,将积极推动四川省及成都市相关政府机构、企业、通用机场单位等与捷克的对应部门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双方在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空中交通控制系统,飞行员培训,小型飞机制造、销售、运营、维修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目前,四川的通用航空技术和市场都还有待开发,与捷克的合作无疑可以起到助推发展的作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欧企业就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科技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

  政府做引导关系转变深入合作

  目前来看,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还算乐观,不过在此之前,其关系并非如此。2013年欧盟双反中国的光伏产业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当时有业内人士指出,欧盟双反中国光伏实为保护本国贸易。而此番举动也让四川的光伏企业遭遇到一定的损失。

  2013年1月到7月之间,四川有多家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利润亏损大约为2亿元。而一些与光伏产业有关的企业不得不将眼光投向其他市场,即国内市场或者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让光伏产业在欧洲的市场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不过,时隔一年之后,四川企业却与欧洲一些企业就新能源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此种转变实际上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现在欧洲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虽然经济在缓慢地复苏,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在此背景下,欧洲经济想要走出困境,亟需保持对外开放来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此时的中国也正在积极地寻求对外合作,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作为聚集了众多发达国家的欧盟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很好对象。今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访问欧洲,这对我国与欧盟的合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今年4月26日至5月4日,李克强总理相继访问了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在访问俄罗斯时,他表示: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十分宽阔。在比利时进行访问时,他表示:希望欧盟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中欧之间有着巨大的经济互补优势,这对于欧盟当前应付主权债务危机、走出困境以及与中国实现双赢都是有利的。

  此后,李克强总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时对其表示,欧洲经济出现问题对中国和世界都不利。中方相信欧盟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

  6月16日至21日,李克强总理赴英国举行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并对英国和希腊进行了正式访问。在此期间,李克强总理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见证了双边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政府和商业间协议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根据6月17日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两国将继续致力于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希(腊)海洋合作论坛上指出,希腊是世界船舶运力第一大国,中国是世界船舶制造和货物进出口第一大国,也是希腊船东最主要的造船基地。双方合作正在向以航运为龙头的全产业链扩展,覆盖了工业和服务业等诸多方面。

  正是由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访问欧洲,并与欧洲各国就经贸合作问题举行商谈,这为我国对欧洲的开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了高新技术、资金的引进和走出去。而四川与欧洲的关系尤为密切,不仅引进了一些欧洲拥有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企业的入驻和合作,吸引了众多投资,也为四川企业走向欧洲提供了通道,为四川企业进一步发展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一定帮助。

  四川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正在逐步“走出去”,走进欧洲市场,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有其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不可少。无论是李克强的外事访问,还是此次政府为中小企业欧洲行活动穿针引线,都显示出政策、政府的重要性。

  合力推动四川经济外向发展

  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的中心,身处在内陆,对外开放的时间晚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远远低于沿海地区。此次成都科技企业与欧洲国家的紧密合作,推动了四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囿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四川的外向型经济占比并不多,而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将眼光投入到四川这块宝地上来。因为存在着的巨大发展潜力而极具吸引力,四川企业的对外开放也在逐渐扩大。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培育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实力相当的科技型企业,而且还不断有企业加入到此行列中来。这些企业存在着“走出去”的实力与动力。同时,成都高新区在2007年就搭建了中欧商务合作平台,已经连续8年举办了欧洽会,与不少欧盟成员国、商会、创新集群建立了合作框架。

  尤其是今年6月份成都高新区60家企业奔赴欧洲的活动,甚是惹人关注。通过为期11天的洽谈配对活动,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让四川企业与欧洲的关系更加紧密。不仅对加快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也为欧洲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领域。

  对四川企业而言,相对于沿海地区发达省份的企业,四川企业走出去的比例比较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相对较少。不过,经过不断加强与欧洲的活动,通过参加欧洲行的活动,能让更多的企业看到国外的市场,看到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让企业家们的眼界更为开阔,眼光更为高远,而后有信心去和国外企业合作,有动力去学习先进的东西,有动力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有雄心去打开欧洲市场,让企业一步一步走出四川,走向国际。

  例如华神集团,这是以治疗鼻咽炎和肝癌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其与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和德国Diapharm有限两合公司分别达成了合作意向,并计划以新药注册的形式将一款畅销中药品打入欧洲市场,这对其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成都高新区来看,有利于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据了解,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与28个欧盟成员国家近60家创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西部中小企业搭建与全球54个国家的600多个机构和100万家企业项目对接的网络平台,而且通过“走出去”在欧盟总部设立了办事处。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平台已经成为成都高新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推动中欧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