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 论品质;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为把学习引向深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织文学方面的专家学 者,围绕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撰写了6篇观后感,本报今天发表,敬请关注。
治邦者风范的成功展现
——简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孔许友
《历 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央视新近推出的一部政治历史剧。该剧描述了建国以来在中国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中国第二代核心领导者邓小平的政治活动。作品通过 对“再次出山”、“恢复高考”、“平反冤案”、“首次访美”、“知青返乡”、“农村包产到户”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性叙述,生动展现了邓小平这样一位杰出 治邦者的风范和精神。该剧在艺术上比较成功的地方不少,这里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简要评述:
首先,历史时间段的选择十分合适。应该 说,邓小平的整个人生都颇富传奇色彩,他所经历的每个历史时期也都具有表现的意义和价值,以往塑造邓小平形象的影视作品已有不少,但该剧独辟蹊径,选择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至八十年代前半期前后大约八年的这个时间段来加以展现,显示了剧作者的独到眼光。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最有意义呢?如该剧的题目所 示,它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个转折是中共政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确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更长远 的历史来看,这个时期无疑是政治史的一个高峰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政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在经历了一系列动乱之后,1976年的中国几乎达到了一个 危机的临界点,这是一个低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这个庞大的共同体需要一位富有智慧和魄力的政治家出来力挽狂澜,拯救危局,历史将重任交给了当时已年 逾古稀的邓小平,这本身无疑极具戏剧性。通过展现这个历史阶段,观众集中地理解了主人公的政治风范和品性,不仅如此,对高峰的呈现还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入地 认识低谷,甚至窥探到人类生活的本性和界限。
第二,对政治家的言辞有出色呈现。政治智慧本身不可言说,表现政治智慧,只能从两个方面入 手,一是行事,二是言辞。单靠言辞,或单靠行事,都难以充分地展现政治智慧,所以往往需要两者的结合。这部电视剧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言辞和行事的结合比较 恰当,而且将呈现政治言辞作为重点。重点表现言辞,当然不意味着行事的缺席或者说只会“放空炮”。因为政治言辞与政治行事密切关联,言辞本身是一种行事, 而且言辞既出于事实状况,又是行事的成因。再现政治家的政治言辞实际上是呈现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呈现政治家的治邦技艺。这部电视剧中的政治言辞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商议和决策的言辞,一是政治演说的言辞。通过前者,剧作者着意表现邓小平既能从善如流,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高的决策魄力。通 过后者,剧作者则突出表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演说技艺,例如剧中邓小平复出后召开科教座谈会的情节就是如此。出席座谈会的全国科教界专家由于长期遭受政治迫 害,顾虑重重,不愿建言,而邓小平一段简短的演说却能立即打破僵局,从而保证了座谈会的成效。这段演说实际上是一篇“激将”辞。成功的“激将”必须触动 “将”的灵魂,而这要求对“将”的灵魂史有关键的体察。这段演说辞的成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如他说:“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是最识大体,最顾大局的,在艰难时 刻,在国家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就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良传统。”这一席话通过回顾和肯定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拉近了政治家与 知识人之间的距离,有力地激发了中国知识人深埋于内心的精神气节,其演说技艺的高超可见一斑。
第三,情节线索安排合理。这部电视剧在情 节设计上亦有一定的亮点。与一般表现政治家的影视作品完全以某一个人物为中心不同,这部电视剧虽然也是以刻划邓小平这一个政治人物为主,但在情节安排上却 有一定的“离散”。除了叙述主人公的核心政治活动外,剧作者还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政治人、知识人以及农民等, 有详有略,却并非蜻蜓点水地刻划了他们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抉择,这样就将中央与地方,将政治家的决策过程与知识人、老百姓的命运转变艺术地结合在 一起,避免了一般政治人物剧在表现广度和深度上的脱节问题。
第四,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氛围。这部电视剧不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主人公邓小平 的爱国情怀,还通过一系列知识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当时老、中、青三代知识人的忧国、报国热情。这既有历史事实的依据,也是剧作者特意的突显。剧中无论是 经济学家夏默和桥梁专家李国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声,还是知青田源“我要做个小司马迁”的豪言,都让今天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不管面临如何严重的灾难 和危机,只要人心未散,中国就不会垮。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那个历史转折时期,中国能够最终走出危机,并迅速转向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政治家与广大知识人的默 契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这种默契的根源就在于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他们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今天中国的知识人和政 治人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情怀,这也是该剧给出的最大的“正能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也有一些“政治性”的突破,如 有评论者已指出的,该剧对某些过去被不合理地视为“禁区”,从未或很少得到表现的“敏感”事件(如“逃港”)和“敏感”人物(如华国锋、胡耀邦等)有较多 笔墨的描写,体现了剧作者对历史、对故人的尊重。总体而言,这部电视剧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反思和体会的空间。
历史担当与历史书写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林科吉 雍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一部纪实性作品,绝大多数人物、主要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细节上有选择、有出入,是艺术创作的必然和必需。通观全剧,应该说基本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人物、故事与风貌,作为央视播出的主流电视剧,真正刷新了我们对同类作品的观感。
首先是历史担当问题。
对 于历代伟人和英雄人物来说,我们的历史并不只是一个纯时间顺序的年表,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子孙后代的福祗,因此个人生命的短暂决不是可以对历史不负 责的借口。如果人人都只当一个“自了汉”,对身旁的事情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居其位则陶醉于个人的成功,专其职又只为家人和小圈子牟利,如果没有历史担当 意识,即使你的职位再高,哪怕煊赫一世,人民也是不会记住你的。小平同志一生三起三落,几遭灭顶,却凭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以雄健的精神开创神州宏图, 不纠结于个人的得失,不汲汲于一己之富贵,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复出任事,拨乱反正,以无比的胆识和智慧,终于开出一片新境界,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幸。
历 史时间不是匀速流逝的物理时间,正如滔滔江水有时遇到暗礁有时流经峡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也经历了无数次大变动、大转折,而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和危机时 刻,积极回应历史的呼唤,振臂而起,以舍我其谁的自信和勇气,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创造民族辉煌,这就是邓小平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启示。
其次是历史书写问题。
中 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就不乏秉笔直书的良史,他们不怕权威压制,不畏高压政策,不顾身家性命,在史传中留下春秋大义。除了官修的正史之外,前人还为我们留下了 数目极其庞大的稗官野史、笔记散论,传闻轶事等,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过去的是非得失,了解前人经历过的困境和挫折。中华民族历经无数风雨和苦难,几度分 合、几度盛衰,但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这跟我们的民族意志和生存智慧分不开,而庞大的史传文库就是对这一文化精神脉络的保存和传承。我们是 一个真正的历史大国,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而记住历史就意味着记住了教训,也就储备了一份生存智慧。
但是如何书写历史呢?历史变迁、社会进步以及世界潮流都要求我们不能因袭古老 的方式了,这里不必讳言传统史传中的糟粕部分:所谓正史,帝王将相的那些事儿占了大量篇幅,所谓野史则不乏玄幻怪诞的成分,而方志又是名绅孝妇唱了主角, 这样的历史无疑对真相形成了巨大的遮蔽,也显然充当了压制的工具。当今时代,我们不但要反思历史,而且要反思历史书写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新的历史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英雄和领袖的历史作用,更要看到小民百姓的历史诉求,因为说到底,领袖也要过日常生 活,英雄也是凡人炼成的。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虽然以一代伟人邓小平为中心和主角,以中华民族当代史上极其关键的几个时刻为核心 情节,但是分出两条平行线进行蒙太奇交叉:一条是中南海的高层决策者们如何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一条则是平民百姓的生存境遇和艰难求食,这两条情节线精心 编织起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情势和历史画卷。
从国家层面看,政府经历了多次运动和破坏,已满目疮痍百业俱废,经济濒临崩溃;从社会层面 看,百姓长期忍饥挨饿,衣不蔽体,真正是社稷有倾覆之危,百姓有倒悬之苦。剧作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线索,将安徽农村和云南知青的底层生活呈现出来,将著名 专家和知识分子的非人遭遇表现出来,百姓要找活路,人心思变,而领导阶层如何准确感知和真诚回应人心民情,交织成了整个剧情的主线。主线之外,本剧特意表 现出伟人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爱,以及几个特殊家庭在特殊年代所面临的困扰、矛盾,作为副线,具体而微地呈现和映射出当时代人生和人性的信息。
“文 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浩劫,其发生的悖谬性和结果的悲剧性,全国人民无论从上到下皆不能幸免,教训深痛,也是对人性的一场大拷问,家庭生活 中,父子之情、夫妇之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人性价值,无疑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讲“忠”与“恕”,讲“诚”和“真”,重视“恻隐之心”,倡 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邓小平十六岁参加革命,从僻远的四川乡村少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世界级领袖,能够敏锐 地感知历史的脉动,也不外是从儿子做起,从丈夫做起,从父亲做起,从自己做起,也就是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电视剧中,家庭生活虽只是副线,且篇幅极短, 却从细节处表现出真实的个人,没有将领袖人物神化,从全剧看,更因为有了这个人性的底色,于是乎历史大事件就格外生动,伟人的人生追求也就获得了基本动 力,而我们所书写的历史也就有了某种深度和厚度。
史家一向青睐名人,所谓文以人传,人以文传;而央视黄金档期的影响力更是同类作品难以望其项背的,为本剧的传播效应加上了双保险。当然,我们不是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已经很完美了,但其兼顾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探索,文情相生,互相发挥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邢飞
就 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共同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 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本片由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演员整容强大。
该 电视剧共分48集,电视剧所讲述的时间却不长,仅记述了1976-1984,这8年时间。然而这8年之于邓小平,之于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976年是新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在这一年,全国人民爱戴的周总理、朱总司令,伟大的毛主席先后去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样,就在这一年,我党 粉碎了“四人帮”,让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悬崖勒马!由此,我们又可以说1976年是否极泰来的一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中国百废待兴! 这时的中国需要一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去开创新时代的伟人。邓小平同志正是这位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人。
影片截取了中国历史上重要 的8年,因为这8年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石。这8年,我们的党和政府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改革经济体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 命”、成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由此,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一桩桩,一件件皆是关乎国之命运的大事,非具有伟人之胆魄不 能为之。故而习总书记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如此总结邓小平留给后人的六大遗产: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 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 气;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邓小平同志有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才有了“文革”期间几起几落,下放迫害均没有摧毁掉邓小平同志拨云见日现晴天的信心和决心,也才有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 是他心怀人民,所以才不辞劳苦,一心想着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改革开放、“大包干”这些重要的举措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是 都是一个心怀人民的伟人,从最平实之处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些情节在剧中亦有体现。如38集,“广东的夏默提出 要出租土地吸引外资,反对声不绝于耳,”40集,“夏建红介绍了‘大包干’的经验和成果,希望能给‘大包干’报个户口。但结果出人意料,反对的声音依然很 多。”这些困难并没有难住邓小平同志,因为他有着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文革”刚刚结束,“两个凡是”还弥漫在广大人民心中。这 些思想成为阻碍人们锐意进取的绊脚石。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做起事情来自然就会困难重重。剧中在多处展现了当时思想交锋的场景。第14 集“邓小平支持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两个凡是’是平反冤假错案的最大阻力。”第15集“邓小平到龙岭公社考察,贫穷的程度让他吃惊,而关于 鸭子问题的争论更凸显人们思想的僵化。”第16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后是政治问题,是思想路线问题。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有人严厉指出这篇文章是砍旗 的,是反对毛主席。”剧中大篇幅的再现这些历史场景,表明了思想对于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关进时刻思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要保证思想的 正确性,究其根本,就只有“实事求是”!因此,习总书记强调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这也是贯穿本剧的一个要点。
在 1976年及其以后的几年里,中国的大环境并没有随着“四人帮”的轰然倒塌焕然一新。僵固的思想,思维的惯性,与不同的势力纠缠在一起,每做出一个决定都 要突破层层阻力,实施每个想法都是一个创新。如第21集讲述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第25集的,中美正式建交等,都是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外交 的新篇章。我们现在依然需要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与领导人所具备的战略思维休息相关。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引领着中华儿女不惧困难,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中剧中提到建立特区,祖国统一等一系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正是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再现。
邓 小平同志,出来主持中央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这一点在剧中通过对一些细小的事例刻画,深刻的体现出来。如影片第11集讲到“在恢复高考后首 次招生录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棘手问题,引起很大争议。教育部长刘西尧向邓小平报告高考的情况。邓小平强调要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把人才 招进来。”因为,邓小平同志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他推动恢复高考,让千百万有识之士,能够通过高考发挥所长。第19集描述到“邓小平考 察鞍钢,发生事故爆炸,老工人受了重伤。邓小平下决心一定要更换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命。”这些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影片虽然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年的献礼片,但是没有落入献礼片的俗套,而是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一步步展现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历史大转折的时候所展现的实事求是、充满睿智、心怀人民、博大胸襟的伟大形象。
历史的选择
——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何胜莉
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再现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8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这8年既是邓小平个人政治生涯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最微妙、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 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献礼大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多元而丰富的发展。该剧采用了平行叙述视角和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以 领导人的矛盾与命运和小人物的矛盾与命运两条线交织的方式,一方面(以邓小平家庭为主)大胆描写中国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政治博弈,首次展现了 19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斗争,另一方面(以小人物命运为主)呈现了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中受命运裹挟的普通民众的复杂思想和曲折经历,不但填补了历史的 “禁区”,更为完整地表现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更为人性化和立体化的领导人形象,预示着我们对于历史态度和对未来发展道路态度的变迁。
《历 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领导人形象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首先,它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通过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展 开真理标准讨论、知青大返城、老干部大平反、首次访美、改革开放)的情景再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邓小平的政治品格、领导风范、情感寄托、思想特点、革命气 度以及人格魅力。该剧选择的历史困境(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以及相应的领导决策也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邓小平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他的 铁腕手段和把控全局的能力,他坚守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的底线思维,他的不争论,靠事实、实践说话的务实工作原则,都体现出魄力和眼光。这是当时正处于历史 转折时期的中国所必需的。从这点来看邓小平领导地位的确立,如果我们将关注的目光从政治斗争转向社会变革,我们看到的就不会是成王败寇的“宫斗”或“党 争”,而是历史的选择。其次,剧中多处体现的生活化内容以及细节也为领导人的“去神化”贡献良多。比如邓家儿女称呼邓小平、卓琳为“老爷子”、“老妈 子”,邓、卓为胖子擦背,邓小平忆起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婚礼,深情拥抱卓琳说“我很爱你们的妈妈”等情节,让观众第一次走进邓小平的平凡家庭生活,与 邓小平得以“零距离”接触,了解一个“非领导人”的最真实的邓小平,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小人物 的正式入场。按照惯例,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反映领导人物的电视剧无论其想表达什么阵营的观点,通常没有老百姓什么事,有也是布景和道具。《历史转 折中的邓小平》对此大有突破,充分表现出“群众参与并创造历史”的诚意。该剧的第二主线田志远、夏默两家的曲折命运和中国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还成为 历史转折时期各项重大决策的引子或契机。这种安排虽有过于戏剧化之嫌,但在引出矛盾冲突推进剧情发展上效果颇佳,更重要的是契合现代文明社会的政治观:老 百姓看待政治的视角应该以自己为圆心。对于剧中的这些小人物来说,政治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和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历史不只是政治家的历 史,领导者的历史,更多的是人民的历史。在剧中,人民群众不再是历史转折的旁观者、被动参与者或承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或引导者。他们在时代的风波来临 时,面对现实,认真思考,认真生活,作出自己的选择,并进而推动了高层决策。换个角度来说,“民意”也是历史的选择。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 的历史使命。作为“一部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吴子牛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政治和政治人物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给了我们反思和突 破的惊喜,也给了我们不断前进所需要的思想养分。面对当下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和改革困境,能不能继续走下去,能不能稳稳地走下去,将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深沉博大的人民情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感
■ 黄维敏
今 年是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领袖,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剧、吴子牛导演,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 文化有限公司、河南媒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这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我们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在1976-1984年间的政 治生涯。这是一段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历史, 8年里所发生的每一项重大事件都曾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粉碎“四人帮”、“两个凡是”、科教座谈会、恢复高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包产到户、中美建交、知青返城、平反冤假错案、设立经济特区、中英香港主权谈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而与这许多 重大历史事件一起被镌刻进共和国集体记忆里的,还有一个光辉的名字——邓小平。
这段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距离我们仅仅只有30年, 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仅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而且对那份真切情感也记忆犹新,也就是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从创 作伊始就被置于亿万人挑剔的目光之下,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播映至今所引发的居高不下的观影热潮充分表明,创作与演职人员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 完成的任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巨细靡遗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如1976年清明节的天安门广场、北京四合院普通人家、到1978年的大庆油 田、鞍钢、宝钢、安徽和广东农村、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参演者数量也创下了史无前例的新纪录,从身居高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知名专家学者、大企业家、外 交家,以及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每一位国民都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都卷入到这场空前的民族命运转折之中,纷繁多绪、错综交织,但这部电视 剧真的做到了浑然一体,伟人与普通人、专业与非专业,历史与虚构,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生硬之感,不能不说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那 段历史的转折点和高潮,“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浓墨重彩表现的重头戏,在一举粉碎“四人帮”之后,挡在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等党和 国家领导人眼前的敌人,不再是某个敌对阵营或派别,而是十年文革留下的“两个凡是”和“阶级斗争为纲”对人们观念与思想的牢固束缚,这种束缚已经汇成一股 顽固而强大的力量,阻碍着国家发展重心向经济建设方面的转移。电视剧从不同角度由远及近,由小及大,由宏观到微观,作了细致深入地铺垫和渲染,最终营造出 一种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的史诗气象。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前,邓小平已经通过“恢复高考”破除了“两个估计”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禁锢,又在北方谈话、全 军政治大会上细致阐述了“实事求是才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紧接着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理 论武器,对“两个凡是”和“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极大地触动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为了表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选取了军报编辑曹慧及同事刘鑫、曲径为典型,细致刻画了他们从思想僵化走向思想解放的曲折过程,借助个体的思想转折,侧面表现了国 家在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迷茫和挣扎,使我们对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面临的巨大阻力有了更感性直观的认识。新旧观念的斗争常常是暗流涌动,于无声处听 惊雷,邓小平深知潜藏其中的风险和暗礁,但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彻底破除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是国家民族唯一的出路,于是他亲自推动和发起 了这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充分体现出了一位无产阶级伟大领袖所具备的勇敢担当、高瞻远瞩、无私坦荡的智慧和胸襟。
《历 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并没有对邓小平这一形象进行刻意神化,而是深入挖掘了邓小平身上深沉博大的人民情怀,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与妻子相濡以 沫的丈夫和对儿孙无比深爱的父亲和爷爷,这份情感也被他推而广之到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成为他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动力与源泉。电视剧开篇,邓小平俯 身为瘫痪儿子擦背,又趴下身子在床底为儿子捡工具,一幅慈爱宽厚父亲的形象跃然而出,结尾国庆阅兵大典上北大学子们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真切表达了领 导人与民众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情感。两处洋溢浓浓人情味的镜头遥相呼应,气韵贯通,从小家到大家,隐喻和象征地表达了邓小平作为一名伟大领袖所具备的 人民情怀,这份深厚的人民情怀也为整部电视剧奠定了情感基调。
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最令称道之处在于,它极大地唤起了潜藏我们心 底的情感共鸣,让我们不断地为一些细小的情节感动泪落心潮起伏。我们既感动于小平同志伟大人格与宽广襟怀,也感动于田志远、夏默等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还 有那些在最基层拼命硬干的工人与农民们,他们在十年文革中饱受创伤和迫害,但一当国家呼唤,立即抛弃个人恩怨得失,以一颗赤诚热血的爱国之心,全身心投入 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说当时的中国是一艘遭受文革重创,飘荡在汹涌波涛中的巨轮,那么邓小平就是那位昂立船头,意志坚定,目光如炬,拨开思想与观念 重重迷雾的掌舵人,夏默、田志远、田源、夏建国、刘金锁等千千万万民众的涓滴之水汇聚成一股浩荡洪流,推动着这艘巨轮奔向光明的远方。
今 天,在改革开放35年后,国家这首巨轮已航行到深海,从乘风破浪到深海破冰,又行进到一个新的重大转折关口,新旧观念之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内涵,应当如 何运用小平同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财富去指引我们前进,推动国家和民族实现新的重大转折,也是每一位个体都需要去思考和探究的命题。
上一主题:安徽中烟:消费与技术要形成“共鸣”
下一主题:打造“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