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012年3月,国家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正式拉开帷幕。一个月之后,温州市委组织部发布消息,决定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108名金融人才。选聘的金融人才中最高年薪达100万元。
在温州市委组织部发布的《温州市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人才职位需求情况一览表》中,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温州“招贤令”中的“108将”主要有三类——金融监管人才、金融业务人才和金融高级管理人才。
优厚的薪酬是温州当年招聘的一大亮点。有资料显示,108人中,最高年薪高达100万元,高级管理人员则有30至60万元,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为15万元左右,最低的也有8万元,岗位在市属国企。公务员序列的如市、县金融办副主任薪酬则与当地同层级领导人员同等待遇。与此同时,除了薪酬待遇,温州还在住房、户口、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温州“求贤若渴”,加上优厚的待遇,人才纷纷慕名而来。据温州市委组织部披露,共有965人报名,平均9人竞争一个岗位,最热门的“温州市金融办副主任”一职引来64人报名。
同年4月,温州民间借贷中心挂牌,金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7月,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挂牌;同月搭建金改融资服务平台,金融改革广场开业;11月,温州金融改革12条细则出台。
改革似乎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短短两年半期间,9名外来引进高级金融人才中就有3名选择了辞职,占外来高级金融人才的1/3。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其他一些单位也出现高管离职的现象。“具体有多少人离职,没有具体统计过,温州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温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被聘任为温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的金灵君在递交的辞呈中表示,自己离职的原因是“没有得到明确的工作分工。”
温州金改一直难以达到当初的预期,或许是离职者选择离开的动因之一。
一份来自中国社科院关于温州的调研报告显示,温州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互联网联保危机仍在蔓延;银行与小微企业存在信用危机;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尚未实质解决。
此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时也有表示:“客观地说,金改有一些成绩,但从中小企业的反应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相对有一些下滑,因此在金改的进度上,温州可能跟预先所设想的不太一样。这就造成了有些原来规划中的工作,如企业的设置,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展。人才入职之后,即使拿到这个薪水,他也觉得没能尽职所责而受之有愧。既可能有薪酬方面的原因,或许也与整个金改的进度有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对记者表示。
浙江大学金融学系教授马良华赞同了上述观点,他认为:“人才来到温州后,可能现实与期望差距很大。薪酬等待遇或许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人是抱着长期的事业规划到温州的。在现实中,这些抱着事业愿望去的人可能无法通过他们的智慧与才华,实现自己的预期职业规划。”
“离职者可能认为,温州这个城市对内包容度较大,但外地人想真正融入其中,难度较大。”马良华补充。
对于人才的缺乏与流失问题,温州市一直在不断努力解决。2012年5月18日,温州大学金融学院挂牌成立,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熟悉温州金融活动机制、适应温州金改的专业金融人才。
与此相应,温州企业也在为培养专业金融人才不断进行尝试。日前,温州首个金融从业者培训学校(筹)正式揭牌。该培训学校(筹)将采用“众筹”模式进行组建,让温州企业主自发地投身金融平台建设。目前,该校教学点设在温州高新园区的金改广场。今后,将根据需要面向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各类金融知识培训。最终的目标是为温州金融去“草根化”,从而实现金融人才的专业化。
上一主题:传统会计人才过剩 高级财务人才缺口30万
下一主题:华尔街大举招聘初级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