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金融海啸是否淹到中国汽车
[发布时间:2008-11-21 00:00:00 点击率:]

  中国车市难以独善其身  

  欧美厂商停产拿到中国来生产,表面上看顺理成章,如果再进一步联想,国内厂家可能还会用价格战刺激市场,在一两年内形成新的市场井喷。但中国汽车市场并不像人们盼望的那么美妙。

  宏观经济中GDP增长的三大项: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内需,直接关系到汽车业的前景。

  中汽协会专家分析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以来是虚高增长的,并不健康,近年来通过有效的调整改善了不少,现在不可能为了GDP全面放开,重新回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上去,而且资源和环境也根本不允许。此外,中国公务车采购减少5%;奥运会后房地产在建项目受市场冷淡和开发商惜售的影响,市场对高档轿车和商用车的需求也不够明显,汽车从中得不到多少利益。

  中国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宝马、奥迪等高档车的消费群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等资源输出省份,以及广东东莞、浙江温州和福建晋江、石狮等出口基地。而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购买力恰恰指向进口消费,外国用户将减少对中国商品的购买,中国浙江、福建出口商将直接受影响。丰田专务董事牛山刚造承认:“事实上,这些南方出口集中地区的用户对豪华车的购买已经减少。”

  最后是我们最重视的拉动内需,表面上看,汽车将从这种政策中大获益处。但事实上,最能快速刺激汽车消费的财税政策却不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由于国家财税压力加大,税收肯定有增无减,今年9月份国税总局报告称税收增幅同比出现大幅下滑,这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税总局宣传部门一人士称:“汽车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地震救灾不还用到汽车购置税款了吗?因此,小范围、小幅度的减税是非常有可能的,但大规模、大幅度的刺激性减免税不会发生。而针对高档车增加的消费税遏制的是新增消费数量,却无法影响真正的富裕阶层,更不可能让他们转而去买小型低档汽车。”

  三个大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将使GDP增速放缓,国家工业信息部产业司一位专家介绍:“汽车销量历年来的增速比率都是在GDP增幅上再加七八个百分点,因此,今年汽车整体市场增速应该在15%-20%之间,小有波折、稳步爬升的动作姿态将保持下去。”这也是业内普遍的观点。

  汽车企业远水难解近渴  

  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市场保持强劲增长的动力。2007年,自主品牌在整个乘用车市场占有20%的市场份额。但在本土受挫的外资很可能会将重点转移到中国市场,价格竞争似乎是自主品牌唯一能够使用的工具,但这将意味着自主品牌将再次远离提高产品价值和企业利润率的机会。

  过去,自主品牌依靠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出口战略能弥补国内低价竞争造成的利润缺失。如奇瑞东方之子在国内只卖12万元人民币,但在南美却能卖到3万美元。而现在,金融危机正在使出口销售变为陷阱。一汽夏利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苏连元介绍称,“国内企业有在国外市场竞相压价的传统,通常一台1万美元的车,中东经销商能把进价压到5000,甚至3000多美元。”市场萧条将使中国车出口雪上加霜。

  从出口转向内需也不简单。在城市消费市场,自主品牌弱势是一种业内公认的悲哀。奇瑞销售员向记者表示:“很多消费者喜欢我们的车,却更喜欢外国的品牌。”而业内专家则透露:“资金链是自主品牌的最大挑战,奇瑞的资金链已经比较紧张了。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管理问题。虽然现在能靠政府的支持继续发展,但未来的空间却在收窄。”

  “现在,只有农村消费也许是一次机会。”汽车业著名评论人贾新光称。他的这一观点既有中央的政策作证明,也代表着行业主管部门的意愿,中汽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也认为,“老同志们最关心的就是9亿农民用什么车。”的确,自主品牌都是本土企业,更熟悉这里,而且其性价比也更容易让三线城镇接受。然而,城乡之间近20年的“剪刀差”拉开了消费差距,农村市场长期购买力低下,加之改装车、拼装车集中于农村,市场秩序混乱,一时很难让自主品牌找到突破口。 

  与自主品牌相对应的是,合资品牌对于转移产能到中国,也感觉吃力。 

  一方面,中国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在中国设立独资的整车厂,每一项投资行为都要与合资方协商,浪费时间和精力;从成本平衡考虑,中国的人工成本也不如南美和南亚。而且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度远远超过欧美,市场上的品牌数是欧美的两倍。更大的风险还在后面,一位曾经给丰田和大众做过公关的圈内资深经理人说:“合资企业目前最大的困难还不是销售问题,而是零配件供应问题。全球经济下滑和欧美整车厂停产,导致很多国外的零配件厂商出现困难,合资企业的关键零部件依然靠进口,现在最怕的是供不上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