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青啤:双重夹击中突破
[发布时间:2008-11-13 00:00:00 点击率:]

  

  狭路相逢,首都占位

  

  奥运赞助无对手,这是“行业排他性”原则规定了的,但青啤却遇上了,而且不止一个,是两个:燕京和百威。

  原因秘而不宣,厮杀却已真刀真枪。

  北京,燕京的老巢,奥运临近,满大街都是身着印有燕京和奥运标志T恤衫的首都治安志愿者,既保治安,也有些还卖燕京啤酒,俨然是密不透风的铁桶阵。

  百威,不走寻常路,特地包下两架专机邀请300余名啤酒爱好者共赴鸟巢,还斥巨资在北京农展馆搭建起了一个超高档的百威俱乐部,邀请各国奥运健儿,国际影坛乐坛的巨星。

  大战在即,硝烟四起,面对地上跑的燕京,天上飞的百威,同为赞助商的青啤,没有燕京的天时地利,没有百威强烈的高端定位,如何才能打开奥运营销局面?

  

  攻克媒体领地

  

  对于青啤来说,在北京没有燕京的地域优势,最理想的选择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引起最多的关注,在这方面媒体无疑是首当其冲需要借助的对象。而根据奥组委规定,提供给注册媒体和记者的奥运主新闻中心(MPC)是不允许赞助的,沿着媒体可能的聚集区,顺势往下搜索,BIMC开始纳入青啤视野。

  BIMC相对MPC而言并不缺乏优势,由于国际奥委会对注册媒体记者有配额限制,全球仅有144家媒体机构入驻MPC,其中来自国内的只有17家。但这显然满足不了众多海内外的媒体机构要求,北京奥组委于是把BIMC设在歌华开元大酒店,全球将有超过5000名非注册媒体记者涌入BIMC。

  青啤拿下了BIMC后,中心将随处可见青啤的LOGO、青啤派驻的志愿者和青啤产品体验,青啤作为海外媒体记者们接触中国的第一个品牌,无疑吸引了不少关注。

  

  占位赛场终端

  

  除了青啤,青岛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其他品牌的啤酒。但到了北京城内,燕京就占了主流之位,然而在关键地方青啤却撕开了口子。

  如果你去观看奥运比赛,你一定能在奥运赛场内喝到青啤。在奥运场馆内,赞助商一律平等,所有企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一块全新的市场,青啤自然抓住了这个难得的空当,开展了大规模的终端布点,除了向所有的饮料摊点铺货外,他们还向奥组委争取到了赛场内的啤酒单独销售点,这是对往届奥运会的一个大突破。

  

  外部体验包围

  

  青啤之所以能连下两城,得益于BIMC和奥运赛场对所有赞助商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但一旦跳出这个界限,在传统的营销渠道,青啤怎样才能透过重围与消费者亲密接触呢?

  集中资源对准消费者体验就成为眼下最为省事划算的买卖。于是,青啤选择了在奥运比赛期间,离奥运主场馆鸟巢还不到1公里的北京朝阳公园设置了“青岛啤酒奥运体验中心”。该体验中心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里面设有超大的LED大屏幕,可以供市民在此放松休闲、畅饮啤酒、观看赛事。

  

  全国谋局,智者造势

  

  翻开青啤集团品牌总监刘漫红的日程表,一系列全国性活动历历在目。

  以2006年“青岛啤酒?我是冠军”为例,这档活动选择的是擅长娱乐炒作的湖南卫视,运用了普通大众都可参与的“行走”概念,在南宁、福州、沈阳、广州、长沙、南京六大城市设立分赛区,给广大普通群众提供参与运动、挑战自我的机会。几百场路演吸引了几万人报名,6000多人参赛,几十万人现场感受奥运精神,成为当年最具特色的奥运精神传播事件之一。

  在另一个以城市为单元的选秀活动“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中,本该深居简出的市长们都欣然参赛。大连万达集团总裁王健林曾对青啤营销总裁严旭发出一番感慨:“超女来大连,也就是在民间‘忽悠’一下;‘同一首歌’虽然热闹,但也请不动政府领导;只有你们和央视搞的这个活动,政府四套班子、六套班子的领导全都出来参加,影响力真大。”(摘自《商界评论》陈建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