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江苏丹阳曾经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眼镜城”。然而今天,丹阳人正向着一个更具雄心的目标努力。“科技创新是丹阳最大的亮点,也是丹阳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说,“丹阳正在启动四城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之城。”
激发“创二代”创新活力
丹阳两个新项目近日同时开工:江苏森烽人工晶体项目和博昱科技全息膜(板)项目。两个项目的总投资都是10亿元,而更巧合的是,掌舵者都是年轻的80后。
“这是我原来的名片。”江苏森烽晶体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洪芳日前在向记者做自我介绍时特意提醒说。名片上最重要的改变是,精密机械科技变成了晶体科技。而这,反映出的恰是公司战略重点的转变。
姚洪芳介绍,森烽是2010年才成立的年轻公司,老总徐骏峰也是一位退伍回来的80后。他从事过武装押运、收购过废钢,最终选择了前景无限的“蓝宝石”。“我们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合作,将‘蓝宝石晶体’的研究成果产业化。第一套晶体生长炉10月份组装,明年年中可以大批量投产,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姚洪芳说。
1982年出生的杨星,是博昱科技的总经理。“我们的项目,生产的是液晶显示器里的一个关键材料,由我们一帮年轻人在做。公司核心员工有十几个,都是持股的。”杨星说,“年轻人创业,团队必须稳定。尽管前期会有困难,但只要我们有愿景,就有奔头!”
徐骏峰、杨星,是丹阳“创二代”的代表。在丹阳采访,记者发现,近年来涌现的诸多创新成绩斐然的高科技企业,都是由年轻老总、年轻团队来执掌。与父辈相比,他们有着全新的理念、开辟着全新的领域、实践着全新的运作模式,更具创新活力。
借力“中字头”开辟创新捷径
飞达集团董事长朱国平这位民企老总因最近取得创新“成绩单”而意气飞扬:全球第一套中厚板铸轧生产线、亚洲最大的电弧炉、国内单机产能最大板坯最厚的连铸机……“我们这个投资18亿元、年产200万吨特大型铸坯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建成投产,具有26个创新点,取得了6个世界和国内第一。”朱国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在他看来,在创新上取得如此佳绩,就在于找到了一条民企创新的捷径借力央企。朱国平介绍,像飞达这样的民企,人才一直是创新的最大瓶颈。而与中冶东方合作后,他们有17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的100多人现在无条件给企业用。这些人才若是企业自己聘,每人一年的年薪50万,那就得5000万!现在可以直接将他们原来放在箱子里的专利技术拿过来用,快速产业化,规避风险,减少成本。
上一主题:《诚信载道》连载三十三
下一主题:丁新民诠释企业家“幸福指数”